一行人急匆匆回了馬邑。
楊明隨著張義一起,又馬不停蹄趕往了縣長家中。
張義進門之後,直接跪倒在靈柩前嚎啕大哭。
張義,便是張忠之弟。
早年因不務正業被兄斥責,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投了邊軍,之後並未建功立業羞於歸家,又去了晉陽王氏。
此次死裡逃生,得知漢軍大敗,鮮卑長驅直入,便匆忙趕回馬邑,不曾想竟已與兄生死離別。
望著張義,楊明也是一時感慨。
等從縣長家出來,張義當即又向楊明跪拜:“待我為兄長處理後事,便追隨司馬鞍前馬後。”
他本就漂泊不定,現又得知因為楊明馬邑才得以儲存,兄長妻子也因此才得以倖免於難,唯以身相報。
楊明思索少頃,伸手將其扶起,緊握雙手。
張義雖未在青史留名,但辦事穩妥,又能突出重圍,也非常人。
說來歷史中那些名人除了自身硬實力外,運氣和機遇也很重要。
比如徐榮,險殺曹操、兩敗孫堅,如果不是死於長安內亂,也應當是名將。
再比如高順,治軍出色,有勇有謀,所部陷陣營攻無不克,卻不被呂布信任,也不肯投降曹操而亡。
“季陽,你為雁門張氏,可否幫我在族中尋找一人,喚作張遼,應當只有八九歲。”楊明開口道。
張義字季陽,此時已投了楊明,便以字相稱。
“主公稍待,我這便去查。”張義也不問原因,拱手便辦事去了。
望著張義背影,楊明不由點頭,他此時最需要這種可信任的辦事之人。
楊明先回了城北軍營,別部便駐紮在那裡。
還未至營,吳匡便已在門口迎接,原是雒陽來人。
他們雖駐紮在馬邑未歸,但楊明早已遣人先行回雒。
這麼做的目的,自然是避免曹節等人冒功。
待進入軍營,楊明發現來人竟是叔父楊彪。
除楊彪外,那許久未見的縣丞,以及馬邑的縣尉等均已在此等候。
“別部司馬楊明接旨。”待楊明入營,楊彪便開口道。
秦及西漢,未有聖旨,皆稱詔書,至東漢劉宏,改詔書為聖旨。
楊明聞言跪地。
“詔,別部司馬楊明率部火燒王庭,退鮮卑三部,壯我大漢雄風,立不世之功,特封其為萬歲亭侯,食六百戶,欽此。”
楊彪宣讀完畢,眾人皆驚。
尤其是縣尉等人,此時瞠目結舌,他們此時只知有人火燒王庭,並不知火燒王庭之人竟就是楊明所率別部!
且這道聖旨,為楊明封侯!
侯爵制,自周便有,王、公、侯、伯、子、男。
秦時商鞅將侯爵分二十級。
至兩漢,侯特指關內侯、列侯。
所謂李廣難封,指的便是李廣難封這兩等候。
關內侯本為第十九等侯,無封地但有食邑,至東漢末年,多無食邑,已成榮譽爵位。
因為此時能封列侯者,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封侯”。
列侯,本為徹侯,避諱漢武帝劉徹名改為列侯,為第二十等候。
如霍去病之冠軍侯,便是列侯。
列侯又分縣侯、都鄉侯、鄉侯、都亭侯、亭侯。
而楊明所封萬歲亭,在雒陽東轘轅關附近,昔日漢武帝登太室,聞呼萬歲者三,因以名亭。
雖說是列侯中最低的亭侯,但也是侯。
李廣終其一生未封侯,楊明卻一戰封侯!
尤其自東漢建國始,封侯者多為外戚及宦官,士人極為罕見。
弘農楊氏封侯者,上一個便要追溯到先祖楊喜,因搶到項羽一條腿而受封赤泉侯。
且劉宏遣楊彪來宣旨,意圖明顯,他對楊明火燒王庭一事大為讚賞。
俗語有云,凡事最怕對比。
三路大軍北伐,三萬大軍十不存一,且丟掉輜重糧草無數,更丟了節(符節)、傳(過所文書),加上雲中四城又剛剛被攻克,漢庭顏面掃地。
並且此戰還是劉宏力主,他連在朝臣面前說話的底氣都喪失大半。
恰此時楊明火燒王庭,打得檀石槐割須棄袍,吐血墜馬。
由此,劉宏喪失大半的底氣係數迴歸。
要知道,楊明那可是他欽點之人!
且楊明還一把火燒了鮮卑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