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世提到女兒節,人們第一時間想起來的便是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中秋又稱月夕,起源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中秋節有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的意思。
當然,說這麼多,春秋所說的女兒節卻不是後世熟知的中秋節,而是七月初七的乞巧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最早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同時,因為牛郎織女那美好的愛情故事,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少女們就會結伴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而前幾日在書房裡,她二哥楊春明說的女兒節,正是乞巧節的延伸。
每到節日,縣城內外都會很熱鬧,春秋早就和楊春明約好要當天要一起出門,就連當天她要穿的衣服,都已經準備好,只等當日換上新裝,出門遊玩。
七夕節的時候有很多風俗,像什麼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只不過她娘不在,春秋也沒人管,這些兒需要“心靈手巧”的活計楊春明也沒有要求,春秋自己樂的自在。
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
換上一身飄逸的淡黃色裙裝,春秋額間貼著細軟,破天荒的用她娘留下來的胭脂水粉打扮了一下。
頭髮梳成高高的髮髻,繫上同色系的髮帶,腰間別上做工精緻的荷包,春秋對著鏡子仔細臭美了一陣兒,方才走出院子。
此時,楊春明和李週二人早就換上了一身便裝,手拿摺扇,端坐在院子裡的涼亭裡等著春秋。
兩人端著一副翩翩佳公子的排頭,讓跑出來的春秋看到後不斷吐槽兩人。
“二哥,李周哥哥,咱們走吧”
“哎呦,秋兒妹妹今日這般打扮可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襯得秋兒妹妹美麗動人,嬌豔可愛”李周看到春秋這副穿著打扮,直接開口誇讚起來。
“咯咯咯,沒想到李周哥哥這麼會說話,秋兒今日可算是見識到了”春秋捂著嘴偷笑,眉眼彎成月牙狀。
“秋兒這話可就不對了,我說的可是實話”李周說完,還衝著春秋眨了眨眼睛,那搞怪的小模樣逗的春秋咯咯咯笑個不停。
悅耳的笑聲隨風飄遠,少年的聲音清潤,少女的聲音嬌俏,混雜起來便是一番和諧的樂章。
不遠處的天邊已經被豔紅色的雲彩染紅,紅彤彤的讓將整個環境襯成了粉色。
春秋和李周逗了兩句嘴,一旁的楊春明笑著開口打斷,“好了,咱們快走吧”
春秋脆聲聲的應了一聲,隨後快步跑到楊春明身邊,伸手拉住楊春明那溫暖寬厚的手掌,仰起頭對楊春明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楊春明低頭,握著春秋小手的手掌緊了緊,空餘的手心輕輕的摸了摸春秋那有些兒凌亂的髮帶,回頭對著身後的李周說道,“李兄,咱們走吧”
李周聽後,“啪”的一聲將手裡的摺扇開啟,一手背在身後,一手拿著摺扇,瀟灑的走在楊春明兄妹二人身後。
拐出了縣衙後院的巷子,眼前出現了一條寬敞的大路,街道兩旁的店鋪大多數早就已經關門,還剩下零星幾個樹立其中。
“繞過眼前這條路,在往前走兩步,咱們就到了”楊春明伸手指了指街道的盡頭,低頭對春秋小聲解釋道。
春秋拉著楊春明的手心,“嗯嗯”兩聲算作回應,頭髮上的淡黃色髮帶隨風飄蕩,像一隻只翩飛的蝴蝶。
三人又走了一會兒,眼前的街道兩旁行人也逐漸多了起來,耳邊那小販的叫賣聲越發的清晰。
春秋注意到往來的行人大多數都是女子,而且即使是蒙著面紗的女子,看來是也都是經過精心打扮的,就簡單的走了這麼一小段兒的路,春秋就發現已經有不下五個女子在偷偷看她二哥了。
春秋歪著頭看著自家二哥那張淡雅出塵的俊臉,心臟也會“撲通撲通”的加速,沒辦法,眼下月色太美,少年更美。
“小小年紀,亂想什麼?”
“哎呦,二哥,你又拍我的頭”春秋不高興的捂著小腦袋,邊走邊抗議。
“哪裡是我下手的問題,眼下這麼多的人,怎麼不看路?”楊春明看著春秋,語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