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國卻不合實際,首先在法律上即會產生糾紛。迄至20世紀,中國仍缺乏對個人作人權保障的能力,遑論在基督降生之前。事實上整個君主時代中國始終維持著一部大體不變的刑法,這套刑法也按社會組織,亦即家人親疏之分責成各人安分守己,至於各人尚有何種權利,也只能由這社會體制而定。
家族組織與社會秩序
現代的法理學是長時間推衍而成的。在西方直到中世紀結束,封建公侯無力控制城市,才讓市民不受莊園法庭的管制。之後又從這城市特權,產生了公民的自由權利,自始至終這發展不待人謀。而等到最近的兩個世紀,才產生了一種自覺運動,將所有公民的自由權推廣及於全民。又直到最近幾十年來,我們才看到這種運動逐漸地達到目的。事實上也是命中註定,中國歷史上未曾產生此項運動,並非有反對這趨向的因素和它作對,而是城中紳商與官僚的衝突從未發生。歐洲漢學家白樂日(Etienne Balazs)說,中國的官僚從未失去城市的掌握。事實上中國官吏在城牆之內,權力最盛。
顯而易見的,儒家的統治者在立法時確定男人的地位高於女人,年長的高於幼輩,並且有學識地位之人高於無知之人,他們自以為凡此都與自然法規吻合。有一段長時期,這系統所產生的秩序及穩定,還曾贏得外間的讚賞。直到19世紀初西方的商業利益挾著實力在中國沿海各處立足,才在相形之下使儒家體制的弱點徹底暴露。它自恃為十全十美的理想,畢竟假設多於實際。況且它以滿足民間最低的期望為目的,而不及最高的標準,看來乃是組織簡單、效能低下的政體,既缺彈性,也欠實力。當這些弱點暴露之際,其缺乏效率之處,尚可視作非道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章土壤、風向和雨量(3)
將楊朱、墨翟和孟軻參差拼合,可以看出中國歷史里長久的莖幹。當然,尚不止此,此後這面目及趨勢,還有相當長的發展,牽涉到許多驚異曲折,上文不過指出,任何值得提及的事體在中國展開,通常都是以極大規模的方式展開。中國歷史上戲劇性和出人意料的地方,當然也離不開這種特性,如果當中有任何差池與過失,通常也是非同小可的差池和過失。
第四章兵馬俑的幕後(1)
秦兵馬俑的逼真、龐大,反映了要構思和完成如此的工程,非有創意上豐富的溝通和技術上充分的合作,否則絕對無法達成的;同時也印證了史書上所說戰國時代高度的動員水平,和百家爭鳴的景況。它的出土,正為秦帝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提供若干重要線索。
中外學者應當對臨潼縣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員表示謝意。也算是運氣好,1974年的春天,他們將埋在黃土地下二十尺達兩千二百年保衛秦始皇陵寢的陶製軍隊開掘出土。縱使這一發現不能解答歷史學家關於中國天下統一的一切問題,至少在極關重要之處,提供了線索。最重要的乃是這些證據顯示中國的歷史性格與世界其他各處之初期文明迥然不同。
秦始皇的崛起
在成文的歷史記載裡,秦王室的祖先按照“誰生誰”的程式一連串地記載著,有如《聖經》中的“舊約”。及至戰國之際,這些記載開始引入新奇的事蹟。他的“肖像”也好像出自諷刺畫家之手,作者必先有一種“鷹眈”的觀念,才把上唇畫如鳥嘴。大歷史家司馬遷在始皇后約一百年著書,他所提供始皇的出身如下:在公元前約250年有秦國公子按照當日的習慣,到趙王的宮廷內為人質,以保證兩國停戰協定不被侵犯。雖然如此,兩國邊界的軍事衝突卻仍斷續發生。因之公子缺乏安全感,他不過是秦國太子二十多個兒子中之一人,也就無從被本國重視。富商呂不韋發現這情形可以從中使耍伎倆,恰巧這時候秦太子將他寵愛的姬妾升為太子妃,她雖有權勢而膝下無子。呂不韋首先以恭維的言辭和貴重的禮物交結於作為人質的公子。接著以公子私人代表的身份,遊歷秦廷,更大肆張羅,輕辭重幣地開啟門面。他說服了太子妃,她要是需要保障來日之安全,不如以在趙國做人質的公子為己子,他既為人忠厚,又不預聞秦廷的政治糾紛。這謀劃成功後,為人忽視的公子日後回國恰逢秦王去世,秦太子立為秦王,昔之人質終成為了太子。
故事的當中,尚有一段奧妙:王子在趙國時邂逅了呂不韋一位貌美善舞的姬妾。呂不韋慷慨地將她奉送,王子驚喜之餘沒有發覺她已經懷孕。一年之內她為王子生子,又十三年之後,這來歷不明的王子立為秦王。又二十五年之後他成為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