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崖子共浴愛河,在無量山石洞中隱居,參研天下武功絕學。童姥當然不甘心,轉而報仇毀了李秋水之容,兩人自此成不共戴天的冤家死敵。
師姐童姥和師妹李秋水為爭奪無崖子大動干戈,然而沒想到無崖子真正愛的人既不是童姥,也不是李秋水,而是李秋水的“小妹子”。
無崖子在無量山石洞中隱居時雕的玉像,畫的畫像,心目中所想的,原來只是“小妹子”,最後無崖子每日只是對著玉像發痴,而把李秋水拋在了一邊,終至不歡而散。
十大高人上榜人物中,無崖子排名第七。
。 想看書來
張三丰:最讓人有好感的老人家(1)
排名第六
武功:★ ★ ★ ★ ★
智商:★ ★ ★ ★ ★
情商:★ ★ ★
高人指數:★ ★ ★ ★
攻擊力:★ ★ ★
張君寶在《倚天屠龍記》開篇露面,寫得有許多含蓄之處。這個後來在本書中極重要的大師級人物,此時還是個少年,見了郭襄便臉紅,感覺非常微妙。
郭襄自己本是傷心人,但看見張君寶孤苦無依,便放下自己的苦惱,為張君寶的前途籌劃。她送給張君寶金絲鐲作為信物,要張君寶去襄陽找自己的父母,讓他有一個好的歸宿。郭襄還不忘囑咐張君寶去了郭家之後要順著郭芙姐姐的脾氣,以免吃苦頭,郭襄古道熱腸,有真正俠義情懷。
天地茫茫的孤寂無助之中,張君寶必須獨自面對命運的挑戰,實現生命的自我價值。一個極偶然的機會,讓張君寶觸景生情,心下感悟,決心不去寄人籬下,而奮發圖強,自立門戶。張君寶獨自上武當山修煉,終於豁然貫通,體悟了人生宇宙,武功道學的真諦,成了一代宗師。
由張君寶到張三丰,自己拿主意,有主見是第一因素,但郭襄給他作的榜樣也是很重要的。張君寶對郭襄,有一種少年人獨特的微妙的敬慕和好感。郭襄的獨立,俠義情懷,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無疑給了張君寶內在的影響。張君寶很想做出成績來給郭襄看,讓郭襄驚歎,改變郭襄對自己的觀感,其實是張君寶秘密的進取動力之一。
張三丰從少年的張君寶中脫胎換骨,一代大宗師的氣派已正大莊嚴地在堂皇鋪排,德高望重,嫉惡如仇,老而彌堅,體悟了生命的真諦,大度中又有平易的詼諧,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真實而丰神飽滿的人世間的得道之人。九十歲的高齡,生命還敏感和生氣勃勃地帶給人以感動。看到愛徒受傷,依然胸中大震,關切之情溢於言表。他慈愛如父,對生命充滿敬畏,但又達知天命,抑止內心的傷痛,勸張翠山看開,“世上誰人不死?”要眾弟子不要太沉溺傷悲。這樣的老人,真是讓人充滿敬意。金大俠筆下,張三丰是最讓人有好感的老人家。
張三丰是得道高人,絕不是泥塑金身的空洞形象。暗夜之中不能成寐,獨自在廳中凌空手書王羲之的“喪亂帖”,筆中滿是悲憤之氣勢,張三丰悲天憫人,有著真正的菩薩心腸,接下來手書“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呼應本書書名所暗藏的兩大關目,江湖幕後的神秘懸念,一路逼近,漸次披露主題。二十四字的書法中,又隱含一套上乘的武功,單傳張翠山,看得出張三丰對張翠山獨寄的厚望。
悲劇的審美雖然淬礪人性的純淨,但帶來的心靈的悸痛,又是殘忍而讓人悵然長嘆的。
張三丰不愧為真正得道之人,武當七俠若能領略他十分之一的大覺悟大智慧,也許張翠山和殷素素的悲劇便不會發生。看張三丰笑迎張翠山殷素素回來道:“不用告罪,張三丰哪有這等迂腐不能的弟子?”此話真是發人深省。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正邪兩字,原來難分,大宗師的眼裡,哪裡還有什麼世俗的僵化定見,張三丰只是一個真正懂得了生命和宇宙秘密的慈愛的老人,他對生命的神奇真正驚歎和欣賞,對人生真正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熱望和理解。
張三丰在百歲壽宴中面臨驚重的打擊,“心如刀割”四字,寫得真是觸目驚心。而無忌也受玄冥神掌的重傷眼看不能活命,張三丰饒是修道再深,定性再強,也不免老淚縱橫,甚至想到死:“我還不如死了好!”張三丰的慈愛老人形象,寫得出色。
為救無忌,張三丰以百歲老人,開山立派大宗師之尊,竟不惜去少林寺求藥,他委曲求全,忍氣吞聲,甚至低三下四,讀之真讓人不平不忍。
趙敏派人假冒少林僧人“空相”,藉著向武當派報兇之時,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