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泰郡王也沒話,畢竟安氏宗族年輕子弟中,安世誠是其中翹楚,於是急調令便發了下去。
丘如意聽聞,放心不下,厚著臉皮往寧泰王府走過幾次,寧泰王妃拍著丘如意的手笑道:“放心。我家王爺說了,南昭國文弱,打不過咱們大楚的。”
既然如此,為何楚昭邊境就生了戰事出來呢?
丘如意不敢明說,只在心中納悶,不過她相信丈夫的能力,小小大大也打了不少的仗,這次說不得又該著他立功了。況且他身為督軍,想來無論勝敗,性命總該無虞的,雖如此,卻也少不得和袁氏一同燒香拜佛。
安天祐也頗有些不解。不過接到線報後,也就瞭然了。
寧泰郡王一向有勇無謀,從前有永平王安國公等人管著,倒也妥當。
永平王及安國公等老將因年老等諸多原因,回京榮養,寧泰郡王便如脫了韁繩的野馬,在邊關為所欲為,又一向自視甚高,自他到南昭國邊境,平日裡就沒少挑釁壓迫南昭邊民,如此一來,便積下了不少恩怨,南昭國邊將終於忍不下,趁著寧泰郡王回京城,殺過了邊境實施報復,也因此引起楚昭之戰。
安天祐雖直覺有些不對勁,一時之間卻又想不出來。
第二八二章 太子發誓
直到看到監軍竟然是皇帝身邊最為信服的侯公公時,安天祐心中的不安感越發強烈起來。
自來本朝將軍領兵在外,朝中大多會派皇帝親信的皇親國戚擔任監軍,一為監督巡查軍隊,戰時保證糧草運輸、並掌控將領賞罰等,二則是防止這些將領擁兵自重、內外勾結,生出不臣之心。
此次楚昭之戰,雖是寧泰郡王行為不當引起,卻也是監軍的失職所在——其實在宗室將領身邊任監軍,真不是個輕巧活。
論地位論皇帝的信任,監軍哪個都靠不上,加之寧泰郡王又是個狠戾的主,做他的監軍,要想順順當當地熬過去,只能當個擺設了。
但總歸是監軍瀆職,故朝廷另派臨軍便是正常,不正常的是,本朝少有宦官擔任臨軍的。
安天祐得到線報同時,皇帝也差不多時間知道了南昭事件的大概原由,因戰亂未平,尚不是清算的時候,故只暫將寧泰郡王拘在京城,這次監軍便肩有徹查此事的責任。
寧泰郡公本是宗親,不僅屢為大楚立下汗馬功勞,更在皇帝即位一事上出盡氣力,所以一向得皇帝信寵,也因上漸漸滋生驕奢之氣,尋常官員可看不到他的眼中,只怕那邊查他,京城裡的家人就被他給禍害了。
幸而寧泰郡公一向親近族人,與眾宗眾關係處得不錯,故才使得皇帝及眾文武百官投鼠忌器,不肯用宗室子弟,而眾宗室也不願趟這渾水,於是便定下了侯太監前去充任監軍。
一切都合情合理,安天祐只是直覺不對勁,卻也無憑無據,只得命眾人嚴密監視南昭那邊的情況。
至於京城裡的事情,安天祐深思過後,終是決定繼續下去。
雖然一開始,他也覺得國事當頭,內部的事最好暫時放放,一致對外。
不過,這南昭國又另當別論了。
說來,南昭國當年亦是前朝領地,後來戰亂,那時的郡太守趁亂自立為王,當時他手裡兵馬不少,又往南擴進不少國土來。
大楚開國後,他見機派人前來稱臣,當時征戰不息,好容易平息下來,國人厭戰,大楚皇帝也只得暫時承認他為蕃屬國,心裡卻打定主意要將之收回的。只是後來南夷強大,南昭國便兩面稱臣,大楚朝一時不好出手。
幸而這些年,南昭國國君一代更比一代平庸,臣屬們也大多喜愛享樂,國雖富,兵卻越發文弱起來。
這對大楚朝來說,真是一塊大肥肉吊在嘴邊,看得吃不得,勾得人心裡直髮~癢。
這也是寧泰郡公屢屢欺壓南昭的根源所在,無外乎就是想挑點事出來,好趁機收了南昭國。
但當朝皇帝也是將領出身,行軍打仗本就厲害,如今即了皇帝位,看得越發高遠,知道不啃下南夷這塊硬骨頭來,南昭國難收回,只要啃下南夷,若是應對得當,或許不費一兵一卒便可重將南昭國收回。
這也是安天祐身為長興帝時收復南昭國的對策方針。偏寧泰郡王恃功自傲,聽不進去,且北荻衰弱後,越發沒有後顧之憂了,便一心想著先收了南昭,借南昭之地踏平南夷,以報當年差點亡國之恨。
幸而安世誠駐紮南夷多年,看得明白,也知道朝中對南昭的應對政策,而南昭國國君也不是硬氣的,軟硬兼施之下,戰事便可儘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