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在費米的有生之年,他都沒能得到更好的答案。他很快於1954年去世,而蓋爾曼則於次年又轉投加州理工,在那裡開創屬於他的偉大事業。加州理工的好學生源源不斷,哈特爾(jamesbhartle)就是其中一個。60年代,他在蓋爾曼的手下攻讀博士學位,對量子宇宙學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思考,有一個思想逐漸在他的腦海中成型。那個時候,費因曼的路徑積分方法已經被創立了20多年,而到了70年代,正如我們在史話的前面所提起過的那樣,一種新的理論——退相干理論在zurek和zeh等人的努力下也被建立起來了。進入80年代,埃弗萊特的多宇宙解釋在物理學界死灰復燃,並迅速引起了眾人的興趣……一切外部條件都逐漸成熟,等1984年,格里菲斯(robertgriffiths)發表了他的論文之後,退相干歷史(簡稱dh)解釋便正式瓜熟蒂落了。
我們還記得埃弗萊特的mwi:宇宙在薛定諤方程的演化中被投影到多個“世界”中去,在每個世界中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樣一來,在宇宙的發展史上,就逐漸產生越來越多的“世界”。歷史只有一個,但世界有很多個!
當哈特爾和蓋爾曼讀到格里菲斯關於“歷史”的論文之後,他們突然之間恍然大悟。
他們開始叫嚷:“不對!事實和埃弗萊特的假定正好相反:世界只有一個,但歷史有很多個!”
提起“歷史”(history)這個詞,我們腦海中首先聯想到的恐怕就是諸如古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唐宋元明清之類的概念。歷史學是研究過去的學問。但在物理上,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分得很清楚的,至少理論中沒有什麼特徵可以讓我們明確地區分這些狀態。站在物理的角度談“歷史”,我們只把它定義成一個系統所經歷的一段時間,以及它在這段時間內所經歷的狀態變化。比如我們討論封閉在一個盒子裡的一堆粒子的“歷史”,則我們可以預計它們將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逐漸地擴散開來,並最終達到最大的熱輻射平衡狀態為止。當然,也有可能在其中會形成一個黑洞並與剩下的熱輻射相平衡,由於量子漲落和霍金蒸發,系統很有可能將在這兩個平衡態之間不停地搖擺,但不管怎麼樣,對應於某一個特定的時刻,我們的系統將有一個特定的態,把它們連起來,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系統的“歷史”。
我們要時刻記住,在量子力學中一切都是離散而非連續的,所以當我們討論“一段時間”的時候,我們所說的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所有時刻的集合,從t0,t1,t2,一直到tn。所以我們說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指,對應於時刻tk來說,系統有相應的態ak。
我們還是以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比喻形式來說明問題。想象一支足球隊參加某聯賽,聯賽一共要進行n輪。那麼,這支球隊的“歷史”無非就是:對應於第k輪聯賽(時刻k),如果我們進行觀測,則得到這場比賽的結果ak(ak可以是1:0,2:1,3:3……等等)。
如果完整地把這個球隊的“歷史”寫出來,則大概是這個樣子:1:2,2:3,1:1,4:1,2:0,0:0,1:3……
為了簡便起見,我們現在僅僅考察一場比賽的情況。一場比賽所有可能的“歷史”的總數,理論上說是無窮多的,當然在現實裡,比分一般不會太高。如果比賽尚未進行,或者至少,我們尚不知道其結果,那麼對於每一種“歷史”我們就只能估計它發生的可能性。在實際中,即使是機率也經常很難算準(儘管參考博彩公司的賠率或者瀏覽一些賭波網站或許能提供某些幫助,但它們有時候是相當誤導的),但我們在此討論的是理論問題,因此我們就假定透過計算,關於任何一種歷史我們都能夠得到一個準確的機率。比方說,1:0獲勝這樣一種“歷史”發生的可能性是10%,1:2落敗則有20%……等等。
說了這麼多,這些有什麼用呢?切莫心急,很快就見分曉。
到現在為止,因為我們處理的都還是經典機率,所以它們是“可加”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兩種歷史a和b,它們發生的機率分別是pa和pb,則“a或者b”發生的機率就是pa+pb。拿我們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們想問:“淨勝2球的可能性是多少?”,那麼它必然等於所有“淨勝兩球”的歷史機率的總和,也就是p(2:0)+p(3:1)+p(4:2)+…這看起來似乎是天經地義。
但讓我們回到量子論中來。稀奇的是,在量子論裡,這樣的加法並不總是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