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識”?這帶來的問題比我們的波函式本身還要多得多,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策略。意識是獨立於物質的嗎?它服從物理定律嗎?意識可以存在於低等動物身上嗎?可以存在於機器中嗎?更多的難題如潮水般地湧來把無助的我們吞沒,這滋味並不比困擾于波函式怎樣坍縮來得好受多少。

事實上,只有沒事幹的哲學家才對這種問題津津樂道,真正的腦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對此往往是不屑一顧或者漠不關心。當意識問題被拉入對於量子論的解釋後,許多介紹物理的書籍裡都煞有介事地出現了大腦的剖面圖,不厭其煩地講解皮層的各個分割槽,神經結的連線,海馬體……這的確是有趣的景象!接下來,我們不如對這個意識問題做幾句簡單的探討,不過我們並不想在這上面花太多的時間,因為我們的史話還要繼續前進,仍有一些新奇的東西正等著我們。

在這節的最後要特別宣告的是,關於“意識作用於外部世界”只是一種可能的說法而已。這並不意味著種種所謂的“特異功能”,“心靈感應”,“意念移物”,“遠距離彎曲勺子”等等有了理論基礎。對於這些東西,大家最好還是堅持“特別異乎尋常的宣告需要有特別堅強的證據支援”這一原則,要求對每一個個例進行嚴格的,可重複的雙盲實驗。就我所知,還沒有一個特異功能的例子透過了類似的檢驗。

飯後閒話:海森堡和德國原子彈計劃(六)

計算臨界質量的大小本質上是一個統計問題。為了確保在過多的中子逃逸而使鏈式反應停止之前有足夠的鈾235分子得到分裂,它至少應該能保證2^80個分子(大約1摩爾)進行了反應,也就是維持80次分裂。這個範圍是多大呢?這相當於問,一個人(分子)在隨機地前進並折返了80次之後大約會停留在多大的半徑裡。這是非常有名的“醉鬼走路”問題,如果你讀過蓋莫夫的老科普書《從一到無窮大》,也許你還會對它有點印象。海森堡就此算出了一個距離:54厘米,這相當於需要13噸鈾235,而在當時要分離出如此之多是難以想象的。

但是,54厘米這個數字是一個上限,也就是說,在最壞的情況下才需要54厘米半徑的鈾235。實際上在計算中忽略了許多的具體情況比如中子的吸收,或者在少得多的情況下也能夠引起鏈式反應,還有種種海森堡因為太過“聰明”而忽略的重要限制條件。海森堡把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過分簡化,從他的計算中可以看出,他對快中子反應其實缺乏徹底的瞭解,這一切都導致他在報告中把幾噸的鈾235當作一個下限,也就是“最少需要”的質量,而且直到廣島原子彈爆炸後還帶著這一觀點(他不知道,佩爾斯在1939年已經做出了正確的結果!)。

這樣一個錯誤,不要說是海森堡這樣的一流物理學家,哪怕是一個普通的物理系大學生也不應該犯下。而且竟然沒有人對他的結果進行過反駁!這不免讓一些人浮想聯翩,認為海森堡“特地”炮製了這樣一個錯誤來欺騙上頭從而阻止原子彈的製造。可惜從一切的情況來看,海森堡自己對此也是深信不疑的。

1945年8月6日,被囚在farmhall的德國科學家們被告知廣島的訊息,各個震驚不已。海森堡一開始評論說:“我一點也不相信這個原子彈的訊息,當然我可能錯了。我以為他們(盟國)可能有10噸的富鈾,但沒想到他們有10噸的純鈾235!”海森堡仍然以為,一顆核彈要幾噸的鈾235。哈恩對這個評論感到震驚,因為他原以為只要很少的鈾就可以製造炸彈(這是海森堡以前說過的,但那是指一個“反應堆炸彈”,也就是反應堆陷入不穩定而變成爆炸物,哈恩顯然搞錯了)。海森堡糾正了這一觀點,然後猜測盟國可能找到了一種有效地分離同位素的辦法(他仍然以為盟國分離了那麼多鈾235,而不是自己的估計錯了!)。

9點整,眾人一起收聽了bbc的新聞,然後又展開熱烈討論。海森堡雖然作了一些正確的分析,但卻又提出了那個“54厘米”的估計。第二天,眾人開始起草備忘錄。第三天,海森堡和沃茲討論了鈽炸彈的可能性,海森堡覺得鈽可能比想象得更容易分裂(他從報紙上得知原子彈並不大),但他自己沒有資料,因為德國沒有反應堆來生產鈽。直到此時,海森堡仍然以為鈾彈需要幾噸的質量才行

第九章 測量問題二

castor_v_pollux

意識使波函式坍縮?可什麼才是意識呢?這是被哲學家討論得最多的問題之一,但在科學界的反應卻相對冷淡。在心理學界,以沃森(johnb。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