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反正在這大明朝,還沒有說當官的不能做生意。就他們打聽到的訊息,基本上在香山縣做生意的,都是賺大了的。
因為朱元璋的高壓打擊貪腐力度,大部分官員是不敢伸手去貪腐的。那麼這個合法做生意,自然就讓他們心動了。
不要說他們了,就連李善長都動心了。
他的俸祿是比一般官員高多了,但是,架不住他要養活的人口也多啊!十貫,八貫的,他看不上眼,但是,源源不斷地十貫,八貫,那也是非常吸引他的。
於是,這些官員都紛紛給他們的家人寫信,讓他們來香山縣做生意,販賣也是可以的。就連李善長,都沒有例外,私底下偷偷地開始安排這個事情。
這個時候,宋濂和另外一個在廣州養病的同僚,終於休養地差不多,便從廣州這邊前往香山縣。
這一次,他們是走珠江坐船的方式。畢竟這種方式最快,還不累。
結果,讓他們兩人沒想到的是,碼頭這邊的人,出乎意料地多。
宋濂看著碼頭上的人,很是有點疑惑地說道:“怎麼這麼多扶老攜幼的,這是一家子一家子地往香山縣去?”
以前他陪太子去過一次香山縣,同樣是坐船,雖然是坐了戰船,可在碼頭這邊,同樣是能看到人多人少的。
於是,他便派了個隨從去問問情況,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宋濂等人進入客船之後,隨從就趕回來了,向他稟告說:“大人,這些都是廣東北方的災民,等不及朝廷賑災,去香山縣討生活的了!”
這一次,廣東這邊的風災實在是大,死了不少人,受災的災民,宋濂這邊不知道,但是他也能估計出來,絕對非常多。
廣東這邊已經上奏,請求朝廷賑災,並免除田賦。
從過往經驗來說,朝廷肯定是會準的。但是,路上肯定要耽擱一段時間。
宋濂聽了隨從的稟告,不由得皺了眉頭。
隨從似乎是看出他在想什麼,便又對他說道:“小人問過,他們中的不少人,不想要老家的田地了,說去了香山縣打工,一家子還能過得更好。留在老家的話,一個天災,一年白辛苦不說,甚至還可能連吃得都沒有!”
宋濂聽了,不由得嘆了口氣。
農民就是靠天吃飯,收成好的時候還好,一旦有個天災人禍啥的,那是真得難過的。
雖然說,他們去了香山縣,是自發應對這個天災的一種措施。
從碼頭這裡看,也沒有官府的人攔著,該是官府也是支援這些災民前往香山縣的。
但是,宋濂感覺到,這種災民拋棄田地逃去香山縣生活的方式,不好!
就這麼下去的話,第一,香山縣有這麼多糧食養活越來越龐大的人口麼?
第二,廣東其他地方的百姓越來越少,田地怎麼辦?
帶著這個憂慮,他終於又一次來到了香山縣。
不用說,大半年,快接近一年的時間沒見,香山縣比起之前,又大了幾圈。並且外圍還有很多工地,正在平整道路,修房造屋,一副欣欣向榮的樣子。
香山縣的碼頭,也越加地繁華,不但是外鄉人擁入香山縣,並且還能看到不少客商,帶著貨物上上下下。
宋濂到了之後,先到驛站匯合,然後就把他看到的情況給太師李善長稟告了一番。
李善長一聽,就有點奇怪了。
按理說,那麼多人擁入香山縣,肯定會讓香山縣的糧價飛漲才對。可是,他們在香山縣的這些日子裡,也有出去過,就是沒感覺到糧價漲得多。
糧食問題,從亂世過來的這些人,都知道是大問題,便立刻準備調查,剛好方孝儒聽到恩師到了,便趕了過來。他們自然就逮著方孝儒問了。
方孝儒一聽他們的疑惑,便立刻笑著說道:“這事兒下官知道,在香山縣,只要涉及到重要的民生物資,比如這糧食,駙馬都設立了香山縣官辦糧店,負責糧食的收購和售賣。”
“非官辦的糧店也有,但是他們的價格不會和官辦糧店的價格相差太多,要不然,百姓也不會去買。更多的,他們賣那種最好的糧食,賣給香山縣的有錢人吃。至於普通糧食,有官辦糧店在,他們也沒什麼利潤,自然不會去做。”
李善長聽了,便皺著眉頭問道:“我看香山縣似乎有很多種甘蔗的,這糧田的收成,怕是沒法支撐香山縣越來越多的人口吧?”
方孝儒聽了,當即佩服地說道:“這就是駙馬的先見之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