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這是成人科幻市場沒有啟動的直接後果。美術作品(而不是卡通作品)的消費者就是成人。你總不能指望青少年學生會出幾千幾萬塊錢收藏科幻美術原作吧。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一編:生命與人(1)

第一編簡介

象科幻這樣長期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文學門類,受到誤解很正常。其中有一個誤解就比較普遍:科幻總是談物質的科學技術,只是去幻想人類如何如何外擴張,不重視人本身!或者,只是到了晚近時期,才回來關照人自身。說這話的不光是圈外人,有些視野不夠開闊的科幻作家也講過類似的話。比如,香港作家黃易就認為,以前的科幻只重視技術,不談人,他要新創一個流派,以人類精神為物件的科幻,自稱為玄幻。(《湖祭》前言,華藝出版社出版)這類出自科幻作者的言論,可能會使誤解變成它的平方吧。

這個誤解至少有一個來源可以找到,那就是凡爾納小說的超強影響力。對於外行人來說,科幻就是凡爾納!而他正好從不寫以人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後面各卷筆者要談到,這位被外行視為科幻旗幟的作家,恰恰是科幻圈裡後繼乏人的少數派。

世界科幻史公認開端於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經典的人造人故事。從這本書開始,“人”這個主題從未離開科幻的核心。圍繞著“人”,有關科幻題材範圍之廣,變化之多,難以窮盡。

正是在這類題材中,科幻藝術本身的人文特性得到了彰顯:文學即人學,正是因為對“人”這個概念進行了獨到的探索,科幻才能確立它在文學這個“人學”中不可動搖的位置。

而對“人”的本質進行探索,往往又無法迴避“生命本質”這個更大的問題,畢竟人是生命進化的精華,而不是生命之外的異類。從達爾文開始,我們就已經牢牢形成了這個觀念。在科幻作品裡,非生命體獲得生命和成為人,往往是同一個過程。比如,《弗蘭肯斯坦》中,被拼湊起來的醜陋巨人在一次電擊後獲得生命,同時也成為生化類人造人。在王晉康的《生命之歌》中,機器人“元元”被一曲代表生命衝動的音樂所觸發,獲得生命,並從此由機器人轉化成人。在進化論題材裡,科幻作家們更是構想出許多非人智慧物種,從根本上抹去人和其它生物之間的界線。

所以,本編將它們合而為一,定名為“生命與人”。

作為一種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的型別文學,科幻文學在“生命與人”這兩個問題上最大的特色,或者說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這兩個傳統概念進行種種改造或延伸。本編的體系也正是按照這種延伸的程度,從淺入深,從近及遠進行排列。在醫術暢想、走入精神世界這兩章裡,分別介紹了科幻文藝中的醫學和心理學。在這兩章裡,人仍然是原來的人,但科學技術這把改造之刀已經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為“人”刻上烙印。到人體改造、基因工程與克隆人兩章中,科學技術開始直接改造人本身。進入人造生命和人造人裡,科幻作家們對“生命”和“人”的傳統概念進行了最大改造:它們未必一定要誕生於大自然這個母親,當人類真正徹悟兩者的本質後,自己便可以充任新生命和新人的創造者。

離開科技視角,大自然本身也會向生命和人的傳統概念發起挑戰。在進化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由來和去向,看到人的各種變異。在外星生命和外星人兩章中,我們更可以超越地球的狹窄空間,在宇宙大背景下暢想生命和人的多種可能性。

來吧,讓我們先去看看全新的生命和全新的人!

第一章:醫術暢想

A一章簡介

第一節:催眠術

第二節:人工冬眠

第三節:整形與美容

第四節:器官移植

第五節:其它醫學題材

A一章簡介

自然科學發展至今,已經分化出成百上千的學科。或許沒有哪門學科,能夠比醫學離普通人的生活更近,更能吸引人們的關注。現代社會中的人,可以不打手機,不用電腦,不看電視,不裝空調,甚至不坐汽車。但恐怕不能不和醫生打交道吧。

科幻作家當然也從未忽視醫學這塊題材的沃土。只不過,他們的視野有些獨特。人工冬眠經常出現在科幻中,但它並不屬於現實中的醫學,是科幻作家獨自發展出來的奇妙構思。整形與美容、器官移植雖然可以從今天的醫學中尋找到摹本,但科幻作家對它們進行了大膽想像。

和上述醫術相比,催眠術則比較古典,大多數催眠題材出現在早期科幻作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