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是人類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層深處!科幻作家們一直希望先於現實“到達”那裡。當地質學家們已經證明,大地深處不可能象《地心遊記》中描寫的那樣呈中空狀後,科幻作家們便放棄徒步旅行進入地下世界的簡單方法,轉而去創造能在地層中航行的“地行器”。它用燒融的方法打通岩石層,進入地心。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的短篇《帶上她的眼睛》,美國科幻片《地心救險》中都出現了地行器。

不過,除了為探險家服務,朝著更高更快更遠的方向發展外,科幻小說中還出現了專門為懶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稱為“美國科幻之父”的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須壓平》中,設計了一種新奇的傳送帶公路。這種公路由許多條貼緊的平行傳送帶構成。由外到內,相鄰兩條傳送帶之間有每小時五公里的速度差,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樣。於是,一個人便可以安全地從一條傳送帶跨上另一條,最後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時幾十公里的傳送帶上,以車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讀者在翻開本書時,剛剛揩去為長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你是否會喜歡上這樣的公路呢?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二編:技術奇觀(3…2)

第二節:奔向太空

無論是宇航事業處在高峰還是低谷,它在科幻作品裡受到的關注從未減少。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許多角落還處在人類視野之外,但飛向太空就已經成為科幻先驅們的夢想。當時,氣球還是惟一能夠離開地面的人造物體。但早在1650年,德伯傑勒(CyranodeBergerac)發表了《月球邦國的世界》(StatesandEmpiresoftheWorldoftheMoon,1650),其中最後一部就提到了用火箭來作太空探險的工具。

比現實中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阿波羅九號”提前一百年,在幾乎同樣的地點,以十分相近的軌道,載著宇航員的飛行器就已經被“發射”向了月球。當然,它是在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被“發射”的。這部作品並非最早的宇航技術預言,但它在科學細節方面計算得十分認真、紮實。所以經常被後人提到。許多現代火箭和宇航之父們都說,他們正是在儒勒凡爾納的啟發下,才開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們會說,《從地球到月球》裡的預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確。唯一的缺點,就是使用大炮作為技術前提,沒有預想到後來的多級火箭。不過,且慢下結論說這部作品已經過時,因為如今的科學家們正在設計巨型電磁炮,向太空發射不載人的飛行器。他們認為,這種長達數公里的電磁炮雖然製造起來很複雜,但是使用起來遠比運載火箭方式要經濟。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宇航技術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幾篇科幻小說。其中《到月球去》於1892年發表在莫斯科的《環球》雜誌上。後來還寫了《宇宙的召喚》(1895)、《地球之外》(1920)等。這些作品都在宣傳他設計的火箭工作原理——不依靠外在介質推動,以及設立多級而不是單級。後世真正能夠飛上太空的火箭莫不以這兩點為基礎。

1929年,德國電影導演弗裡茨朗格拍攝了《月亮上的女人》,令觀眾大為著迷。影片中的場面更接近現代的火箭發射情形。片中的火箭由真正的火箭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設計。雷後來叛逃到美國,而奧伯特則為納粹研製了V2火箭。他們在影片中的工作太逼真了,以至於二戰期間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月亮上的女人》在德國被禁止上映。這部影片的另一貢獻,在於創造瞭如今所有火箭發射中都要用到的倒計時。

在科幻小說中,火箭的速度越來越快。亞光速火箭已經成了許多描寫“銀河文明”的作者的首選。那麼,可不可以超過光速呢?中國科幻作家查羽龍在《光明之箭》中,就“創造”了一艘能夠超過光速的飛船——光明之箭。整部作品就是圍繞著兩個科研團隊爭先研製超光速火箭的故事展開的。

除了火箭,科幻作家們還構思了種種奇異的宇航技術。一個最簡單的途徑,就是使用反重力或者磁力裝置。科幻小說裡最早出現的運輸技術幻想,大概要算《格利佛遊記》裡的“勒皮它飛島”了。那位倒黴的格列佛隨船航行於北太平洋時,遇到海盜,被綁起來扔到荒島上。危難關頭,太陽忽然被一塊巨物遮住!那是一座飛島,飛行在兩英里高空,航向可以隨意操縱,或者乾脆懸停在空中。上面生活著許多人,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