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第五更,為萬賞加更!兄弟們,訂閱走起啊!
“太子招招狠辣,這是欲置秦王於死地啊,先罷陝東大行臺,又要秦王搬出皇宮,現在還要撤王府左右六護軍府,三郎,你知道這幾條是何人給太子獻謀劃策?”
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房玄齡找到個機會,詢問張超。
“除了第一條,其餘兩條都是我向太子建議的。”張超回道。
房玄齡驚訝的望著張超。
“我還以為是李綱、竇軌,或者是裴世矩、鄭善果所言,要不就是友賀德仁、魏徵、王珪、徐師謨、歐陽詢等人出的謀劃,真沒料到是你。”
張超笑笑,“其實這些,我不說也會有其它人說,我先說還能得太子信任。”
“話是如此,只是初聽到時我還是有些驚訝的。文遠,你真認為陛下會下令秦王裁撤秦王府左右六護軍府嗎?”
“既然陛下都撤了四行臺,那麼再裁撤王府護軍府也不稀奇。畢竟如今天下一統了,諸王手裡握著大軍,也不符合制度的。”說到這裡,張超卻依然是一副很平淡的面容,“但是這其實算不得什麼大事。沒有了陝東大行臺,也沒有戰事,秦王府就算保留著左右六護軍府幾萬人馬,可也輕易調動不得,調兵得有皇帝旨意,有兵部的兵符,缺一而不可。”
“可......”房玄齡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總覺得兵權這個東西,一旦交出去了,那可就徹底沒有了半點依靠了。
“在長安城裡,難道秦王還能調動的了幾萬府兵?有親事府和賬內府千餘護衛,其實已經不少了,再多,可兵都在關內各軍府,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的。”
“東宮咄咄逼人,秦王府形勢不妙啊,殿下最近都有些急躁了。”
“房公莫及,我有一策可化解之。”
“哦,有何妙策?”
太子這邊撤行臺撤護軍府,讓李世民搬出大內,重申敕、令、教的上下等級,其實都是一直在打壓李世民的威望,而且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
李世民連反對的理由都找不到。
這種光捱打還不了手的感覺是很糟糕的。
“我勸殿下暫時低調,其實關鍵的不是殿下當不當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或在不在大內居住,又或者秦王教是否能與太子令並行,最關鍵的是秦王殿下能得到多少人的忠心。只要有人,就輸不了。”
“因此,太子要撤行臺,那就讓他撤。他要讓秦王般出大內,那就搬,搬出去了其實還更安全,更方便。太子要撤掉護軍府,也沒關係。我們還可以趁機把秦王府的將領們安排到外面,分掌兵馬,還更有利。”
裁撤行臺是勢在必行的,畢竟行臺權柄太大,就如陝東道大行臺,差不多管轄河東河北河南三地的軍政大權,簡直就是個關東******,誰能容忍,不說太子,李淵也不可能一直讓他存在的。
但撤了行臺,朝廷也一樣還會有軍事上的需求,不可能三百多州就這樣散著,雖設了十五道監察州,可監察州只是監察,不管具體的行政的。
尤其是現在好多地方還有叛亂未平,邊疆之地更是不穩,軍事上的壓力很大。因此如今各地存在著許多總管府,一些刺史加總管號,並加使持節名,可以總領軍政。
有的總管管數州甚至十餘州,也有總管管一兩州的,總之就是負有軍事重任。
張超覺得,完全可以上奏朝廷,整理一下這些總管啊都督等,統一一下。
“十五監察道的設立不錯,但只是監察,現在地方几百州,朝廷中央根本管不過來了,尤其是許多邊疆之地還不太平,而許多腹心內地也是新附不久,因此我以為,朝廷有必要在監察道觀察使之外,再設一武將,以統管兵馬。”
張超意思很簡單,朝廷嫌行臺權力太大,撤了。可又對地方州縣兩級制管不過來了,加了一個十五道監察道,監察方面雖然加強了。可地方上的軍事方面卻還是散著的,沒有了行臺的總領,就顯得太散了。
因此張超建議,朝廷再設十五個大都督,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親王遙領,其餘十三道則派出大將鎮守。大都督府下,還可按需要,設立一些都督府分領。
“觀察使是文,大都督是武,州縣之上十三道有這一文一武統領,可解需求。”
四大行臺,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監察道,文武分領道內州縣民政和軍事。
房玄齡聽到張超的這個說法,有些眼前一亮。
漢魏時就有都督府,後來還兼領刺史,總領軍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