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
李世民聽戶部尚書馬周做財政報告,越聽越皺眉。
“怎麼朝廷財政狀況絲毫不見緩解,不是發行了鹽引鹽債鹽股嗎?”
馬周合上手裡的賬本,“回陛下,臣自接手戶部之後,蕭規曹隨,按李相留下來的辦法,加緊發行了鹽引,招募鹽商發行鹽引,而且是超發了一倍之數,募集鹽引錢不少。又發行了鹽債,再募集了一筆資金。此外,鹽務公司成立,公開向天下發行鹽股票,招募股東,也募集了不少資金。”
“那怎麼還缺錢?”
馬周也有點無奈。
不當家,不知道油鹽柴米貴。他當了這個戶部尚書,才知道,大唐如此大的國家,財稅收入很多,但開支更大。到處都要錢,處處請款。
好在李超執掌戶部的時候,建立了一個財政開支預算制度,每年底,都會預估次年的財政收入,然後在此基礎上,對次年朝廷的開支,做一個預算分配。
這樣一來,大的開支預算做好分配,再留下部份做調劑,也就免的左右難支。這個預算制度,最大的好處,還是把錢合理分配。
但再好的制度,也還是得有錢。開支太多,各處壓縮削減預算,結果就是各處都拿不到足夠的錢,沒有錢就辦不成事,最終各處還是不斷的請款。甚至許多地方,都派了專人,整天就呆在襄陽,天天蹲在戶部衙門外,守賊一樣的守著他們,每天來亮個相報個道。
馬周手裡雖然還會留一筆預算款,這筆錢是做緊急之餘的,輕易不能下拔。
能弄錢的地方,他都想辦法了。光是一個鹽,他就按李超的法子,又發鹽引,又發鹽債,還發行鹽股票,總之,一個鹽愣是弄出好幾千萬貫錢。
他甚至還已經組建了茶業公司,發行了茶引,募集茶股票,茶引都是超發的。
但朝廷的開支也確實大,去年北方的大災剛結束,朝廷又是搞移民,又是搞均田授地,還對北方受災和移民的百姓搞兩年免稅賦。
加之此前的戰爭,開支大的驚人,這個時候,還得加緊搞北方的九邊防禦,又要修新京。
李世民嘆了聲氣。
“朝廷國庫空虛,朕的內府也一樣空虛了。但朕看朝廷的貴族們,卻一個個很有錢,很富裕。就連那些商賈,也一樣很富裕。錦衣玉食綾羅綢緞,出入馬車,養馬球隊,起高樓豪宅,建莊園別墅。”
“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燈節,你看襄陽的那些大戶富商們,搞的花燈多奢侈豪華。”
李世民說起這些,心裡既是生氣,又還有點羨慕。
“陛下,貴族商賈只要依法納稅,沒有偷稅漏稅,那麼朝廷不可隨意加徵稅費啊。如今市場繁華,這是好事。如果朝廷因為缺錢,就隨意打破自己訂立的稅法規矩,向百姓商人徵錢,那樣做,無亦於殺雞取卵,涸澤而漁,這非長遠之策。”
“朕知道,文遠也跟我說過幾次,朝廷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什麼市場繁榮了,朝廷的稅賦才能增收,這些我都知道,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眼看著北方局勢這麼緊張,朝廷不得不加緊北方的防禦建設,但這些要錢。要移民實邊,開墾屯田,這也要錢。處處都要錢,朕也變不出錢來了。”
馬周也沒有辦法了。
“陛下,只能量入為出,按照朝廷的收支,來決定開支預算。把一些不必要,不是非常緊要的開支壓縮、削減、甚至是取消。對其它各項開支,也要該減的減該削的削。”
“暫時只能這樣了。不過這非長久之策,李超之前提出的兩稅法,要儘快推行下去,今年夏就要先把上半年的戶稅地稅徵上來。這筆稅錢要是徵上來了,能緩解不少財政空缺。”李超提出來的兩稅新法,是朝廷租庸調正稅的補充稅法。
簡單點說,租庸調,就是按丁收稅。不管你幾戶,不管你田地多少財產幾何,一個成丁就收一份稅。
如果均田制能夠保證,那麼這個稅法倒是相對公平的,也不算重。但另一方面來講,制訂這個稅法的時候,其實就是偏視袒了那些權貴富人們。因為他們錢財田地再多,也一樣只是按丁收稅。
而現在李超推出兩稅法做為補充,則在丁稅之外,還要按戶租戶稅,戶按等徵稅,等於是每個人都加了一筆稅,窮人加的少點,富人加的多點。
這個稅,對富人來說負擔其實不大。
但地稅就不同了。
因為李超的地稅是按田地來徵稅的,而且這個稅完全只按田畝數量徵收,且不計上限。田地越多,徵的地稅越多,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