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吃飯的時候,客人們都安排坐下了,梁啟超最小,最後一個被安排。這時,父親忽然心生一計,當眾對兒子說:“你自小愛賣弄文才,各位先生也想看看你的墨水有多深。我先出一上聯,你若對得好,得到在座的先生認可了,才可以坐下吃飯;如果不盡如人意,就站著吃。”各位客人也齊聲附和。梁啟超對自己的才華充滿信心,滿口答應下來。父親略加思考,說道:“上聯是:袖裡籠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啟超一聽,臉刷地紅了,方知父親已發現了自己偷折杏花的行為,不好當眾揭穿,而是用上聯來批評他,讓他知錯改錯。於是,他答道:“我的下聯是: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一出,眾人齊聲喝彩。
父親見兒子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知道自己錯了,又對出這麼好的下聯,贏得大家的讚賞,就原諒了他的這種不體面的行為。小啟超既得到了教誨,又留住了面子,從此更加自律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章 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10)
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的批評
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父母可以使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的批評,比如對孩子不予注意、態度冷淡,或讓他們自己承擔錯誤的後果,等等。這樣會比嚴厲的批評取得更好的效果。
孩子在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或闖了禍,常會產生一種內疚感或恐慌感。這兩種心態糾合在一起,會形成孩子做錯事後強大的心理壓力,促使他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如果父母加以嚴厲責備甚至痛打一頓,這會讓孩子原有的內疚感消失,孩子可能會想:“我犯了錯誤,但他們打了我一頓,互相抵消了,事情也就過去了。”
有人對小學生做過一個關於“犯錯後最怕什麼”的調查。調查發現,小學生最怕的並不是“父母的責備和懲罰”,而是“犯錯後父母竟然不責備我一句。”這個結果令人深思。
與體罰、物質刺激等不良教育手段相比較,心理制裁的教育方式更加有效。因為體罰是以高壓手段強制孩子服從,這種封建主義的棍棒教育是以孩子長期心理創傷換得暫時的教育效果,卻會在孩子的個性全面發展上造成缺陷;而物質刺激會誤導孩子,是以價值觀念為代價取得的短期行為,會在孩子的思想意識上投下可怕的陰影。
相比之下,心理制裁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暫時取消對犯錯誤的孩子的注意、關愛、讚揚、鼓勵,使孩子處於暫時被孤立的境地,失去心理上的滿足並且產生不安感,激發他們反思自己的錯誤,主動認識並改正錯誤。這種教育方式沒有體罰、物質刺激等方法的弊端,而且不容易引起逆反,是一種比較理智的教育手段。
“心理制裁”的方式很多,以下兩種是比較常見的:
⑴不予注意。對孩子的某些錯誤行為採取“不予注意”的態度,視若不見,聽而不聞,取消對其讚揚、鼓勵,使其情感上“被疏遠”,行為上“被輕視”。這會使孩子心理上由焦慮發展為對自己的動機、態度和行為的反省,進而醒悟自己的過錯。當然,“不予注意”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等孩子開始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後,再順勢加以教育疏導。
⑵“冷凍”處理。當孩子犯了錯誤卻任性嬌氣時,父母有意識地“冷凍”氣氛:表現出冷淡的神情,冷眼盯視,甚至連冷淡的話也不說。這種教育方式能使孩子的哭鬧變得無效,發脾氣受到冷遇,促使其心理緊張並開始“收斂”,為父母下一步施教創造條件。例如,當有孩子哭鬧不停時,如果媽媽回身去愛憐他,他只會越鬧越兇。如果父母對他不予理睬,孩子見哭鬧無效,反而會停止哭鬧。
小故事
有個小男孩從小充滿好奇心,凡事總好尋根究底,不找到答案決不肯罷休。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想看看狗的內臟到底是什麼樣的,於是便和幾個小夥伴偷偷地套住一隻狗,將其宰殺後,把內臟一個一個割離,仔細觀察。沒想到,這隻狗不是別人家的狗,而是校長家的愛犬。校長十分惱火,感到太不像話,如不嚴加懲罰,以後還不知會幹出一些什麼出格的事。但是,到底該如何處罰,經過反覆考慮,權衡利弊得失,校長採取了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罰這個小男孩畫出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人體血液迴圈圖。
小男孩知道自己惹下大禍,決心改正錯誤。於是他按照校長的要求,認真仔細地畫好兩幅圖。校長看後很滿意,認為圖畫得好,殺狗之事就這樣了結了。
第七章 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11)
這個小男孩名叫麥克勞德,英國著名解剖學家,曾與班廷醫生一道研究發現了醫治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