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五十二章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唐代的“軍神”李靖曾提到過:

——“所謂陣法,萬般變化,皆起於度量方圓矣。”

正是因此,柳羽寫的這些“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都是扯蛋…是“唬人”用的。

事實上,在漢末這個時期的軍陣無外乎就兩種,一個“方陣”,一個“圓陣”,佈陣的方向也只有兩種。

偏向進攻時用方陣;

偏向防守時就用圓陣!

先說“方陣”,從商周時代開始,常規的軍隊建制中就分為左、中、右三軍的長方形佇列。

這樣做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好處也很明顯。

第一,訓練起來容易;第二,隊形不易散亂,導致踩踏崩潰;第三方陣行軍還能給對面一種整齊劃一的壓迫感,就像是後世大閱兵時會採用的方陣一樣。

至於所謂的諸葛亮的“八卦陣”、軍神李靖的“六花陣”等等,更多的是戰場上,排程各個方陣產生合力的行為…需要極強的臨場應變能力!

指揮時,往往最中間的陣眼處站一個大將,大將不能輕易動,陣型的變化透過軍旗的變化,而使得周邊那八個方陣上開始變化。

這是唐代軍神李靖的打法…

和“李二”那種動不動就“我來組成頭部”,先輕騎誘敵,再繞後暴擊流打法不同,李靜更主張指揮畫面中的這種陣法佈局,透過方陣排程推進,帶領唐軍一步步的堂堂正正的碾壓過去!

至於…

諸葛亮的“八卦陣”因為失傳的緣故,沒辦法與李靖的“六花陣”比較,但根據古籍中的描寫,無疑…八卦陣更高明一些。

簡單點說,諸葛亮布出八卦陣,更多考慮的是蜀軍與魏軍作戰的痛點,魏軍有大量騎兵,而蜀軍多為步兵,且擅長弩兵,他推演兵法,做八陣圖,把陣法和蜀地多山的自身地理條件結合,教授部隊怎麼在山地進行紮營,然後利用地勢將短板化為長處,充分發揮步兵的特點,有效打擊敵軍。

這相當於在二維平面的方陣基礎上加上山地高度,變成3d建模,給曹魏來個立體打擊。

也將步兵對騎兵的劣勢,改為優勢。

這也就是為何,當季漢政權滅亡後,司馬昭會立刻派親信去蜀中學習、尋覓,就是要第一時間儲存諸葛亮的這套二維平面上的3d打擊的手段!

…以此推演。

柳羽可以清楚的得出結論,北伐烏桓,若是處於進攻階段,那一定要在地形上做文章,儘量依託于山地…以方陣建立更廣闊的打擊面兒,如此方能得勝算。

至於…第二種陣型…

——圓陣,作用更大。

而要了解圓陣,就必須瞭解,為何圓陣更偏向於防禦。

簡單點說…

從幾何性質上看,組成圓陣後,我方迎擊敵人的接觸面就形成了一條弧線,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敵軍的打擊面,縮小我方的防禦線,隊形也就更密集,防守效率也更高。

如果我方後面有深丘可依託,就能更進一步形成半圓形,防禦線再度縮小,隊形也變得更加密集!

這也是為什麼孫子兵法中提到——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由此可見…圓形的防禦可堪稱“固若金湯”!

這也是為何當初垓下之戰,項羽被圍後只帶八百騎突圍,面對韓信的三十萬大軍,一路砍殺下只剩下二十八人。

想要靠這點人打反擊,是不可能的。

所以,為了進一步殺出漢軍的包圍,項羽率領著僅剩的二十八騎結圍圓陣,進行最後的防禦運動戰,結果還真就讓他…闖出重圍。

從這一條也能看出…圓陣的可怕。

三國時期…

曹彰、田豫北伐烏桓時,遭遇敵人騎兵襲擊,田豫便讓將士們把戰車圍成圓形,弓弩手以戰車為掩體向外射擊,同時他領步兵錯落分佈在戰車的間隙處,防止敵人衝散陣型。

面對這樣紮實的圓陣,烏桓的騎兵竟損失慘重,最後也只能失望的離去

再比如,北魏末年高歡討伐爾朱氏之戰,因為攻打鄴城失敗,只剩下戰馬不到兩千匹,步兵不足三萬人。

他們在韓陵山被敵軍追上,高歡就下令讓部下結成圓陣,把牛、驢等牲畜連起來堵塞道路,結果把敵人的進攻全防了出去。

基於這種相近的思路,到宋太宗時,為了抵抗遼闊的騎兵,他創造了極其複雜的平戎萬全陣,把戰車連線起來,作為障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