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心中預期的回答大概是“工業題材”、“農業題材”、“軍事題材”等等——真不知這話是誰發明的,根本就不像話!你要說“工人題材”、“農民題材”倒還靠譜兒,“文學即人學”嘛。這類不像話的話,我猜是由一度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寫作理論——“深入生活”——引出來的。所謂“深入生活”,大概的意思是:你要寫作嗎?那你就得到農村去呆一陣子,到工廠去呆一陣子,或者到軍營、醫院乃至監獄去呆一陣子,體驗體驗那兒的生活。我就想了,以我的身體條件是絕難實踐這套理論的,那麼是不是說,一個大半時間坐著、少半時間躺著的人就不配寫作了?我挺不服氣,心想憑什麼你們的一陣子是“深入” ,我的一輩子倒是“淺入”?於是不管那套,既然有想法,我就寫吧。後來我才慢慢明白,要讓那條金科玉律不死,非中間加上“思考”二字而不可,即:深入思考生活 。其實,任何生活都有深意,唯思考可使之顯現。生活,若僅僅是經歷,便似一次性消費,唯能夠不斷地詢問它、思考它,向它要求意義,生活才會漫展得深遠、遼闊。所謂胸襟寬廣,所謂思想敏銳,並不取決於生活的樣式,而是與你看它的角度與深度相關。最為深遠、遼闊的地方在哪兒?在心裡——你心裡最為深隱的疑難,和你對它最為誠實的察看。(順便說一句:誠實,並不是說你就不能有隱私、有秘密,而是說你不要對自己有絲毫隱瞞。有些事說出來不好意思,你也可以不說,但你不可以不想,不能一閉眼就算它沒了。)比如作文寫得好不好,並不在於你怎樣活過,而在於你怎樣想過,或想沒想過。有同學問我是怎麼寫《我與地壇》的?我的經驗是:到那兒去呆一陣子不行,呆一輩子也未必就行,而是要想、要問。好像是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答問題更要艱難。超棒——從王迪同學信中學到的一個詞——之人,多有一腦袋或一輩子的疑問,因而才有創造。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0 給北大附中(2)
所以,學習也是一輩子的事。我常跟我的小外甥說,就算你北大了,清華了,博士後了,學習也不過是才開始。世界上那麼多書,還不夠你讀?人世間那麼多疑難,還不夠你想?讀書重要,思想更重要。書是人寫的,古聖賢之前並沒有書,或只有很少的書,何以他們竟能寫出前無古人的書呢?還是要靠觀察,靠感受,靠思想。因此就不必為北不北大、清不清華過分憂慮。你跑一陣子,我跑一輩子,還不行嗎?我早就認定自己的智商是中等,這份誠實(情商)讓我受益匪淺。俗話說了,小時候胖不算胖。人生確實像爬山,每爬一段都會有些人停下來。北大了,清華了,那不過是說起跑還不錯,但生活是馬拉松,是鐵人三項,是西緒福斯式的沒完沒了。
再說了,就算你北大了清華了,劍橋了哈佛了,“諾貝爾”了,就一定是成功的人生嗎?比如說,你一輩子也沒別人一陣子跑得遠,這咋辦?又比如說,你一陣子比別人一輩子跑得還遠,然後又咋辦呢?怎樣才算成功?什麼才是成功的人生?——這就算我留給各位後生高材們的問題吧。提醒一句:這問題,你不回答你就停下來了,你回答你就別想靠一陣子;反正是愚鈍如我者已然大半輩子了,尚未找到標準答案。
祝新學期一切順利!史鐵生
2005/2/21
31 給立哲Ⅰ
立哲:
我們那天的討論,陰差陽錯地離開了一個很好的角度,即你所說的:邊界。
這個“邊界”,順理成章地應該導致這樣一個結論:我(們)只可能談論我(們)所能夠感知的世界,但當我們談論生死的時候,我們卻習慣地預置了一個我(們)所不能感知的世界——即我(們)生前的世界,和我(們)死後的世界。
問題當然還沒有完。但越出“邊界”的談論明顯是一種錯誤。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應該限定在那條“邊界”之內來談論。——或許這樣才能引出有益(或有效)的結果。
鐵生
(以下刪去九篇)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41 給胡山林Ⅲ(1)
胡山林先生:您好!
2月15日信收到。寫作之樂,莫過遇知音。您的理解和闡述,比我的解釋更細緻,更周全,更易於一般讀者接受。評論還得是您寫。我於此道還是隔膜,不管是評論別人,還是評論自己。大概是我太受限於自己的角度。也曾有人邀我去講點兒什麼,可一上講臺便不知從何說起,乾巴巴的幾句就完了。這樣的時候我更希望別人提問,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