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河豚早在《山海經》中即已見載,被稱為“赤鮭”;明代《江陰縣誌》:“河豚魚,一名鮭,立春出於江中,盛於二月。無頰無鱗,口目能開及作聲,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李時珍解釋:“豚,言其味美也。”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河豚有毒是因為“含太陽火氣而生者”。對河豚的烹製方法,古人的態度可謂慎之又慎,禁忌頗多。吃河豚必須制醬,所用黃豆必須顆顆純黃,若豆色不純,醬燒河豚食後必死;烹煮河豚時房屋要打掃乾淨,揭鍋蓋時還需在鍋上方張傘遮擋菸灰,萬一煙塵落入,食之必死;又烹河豚必須燒透,不透,食之亦必死。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如此膽戰心驚吃一回,能不印象深刻嗎?所以古人食河豚之詩句亦多。“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獨河豚天下稀”,“河豚羹玉乳,江鱭會銀絲”,便是人們從餐桌之生死場回來後的溢美之詞。蘇東坡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更寫出了對河豚的垂涎之意。

今人制作河豚雖擯棄了迷信的做法,但一樣有嚴格的操作規程。首先選料要新鮮,色澤鮮豔無異味、皮外無黏液者為可用,腐敗者不可食;其次,取出內臟後,要剝皮,去魚鰓,切開腦骨,洗淨血筋,血水也需控乾淨,眼、肝、籽、腸等棄之不要後深埋於地下,洗具要嚴格消毒。烹飪要先入魚白,後依次下皮、骨、肉,以大火和中火燒煮40分鐘方可。

經營河豚的酒店有個規矩,上菜之前,廚師或店主要先行試嘗,以示無毒,好使食客放心食用。不然,菜端上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各個提心吊膽,幾時才能下箸。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還沒有吃過河豚的時候,聽別人和書上說“拼死吃河豚”,心中就忍不住暗自好笑:不過是一種食物,知道危險,不吃就是了,何苦做如此嘴臉?然而,當我吃過河豚魚之後,我才發現,這種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吃河豚最佳的地區應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吃河豚最佳的時間應當是在清明節後的幾天。做河豚有很高的技巧,河豚最毒的部分是肝、血、子以及眼睛。處理上很有一套,做好了,是可以保證絕對沒有毒的。其滋味之鮮美,不是用語言可以形容的。

吃河豚魚,最美妙的部分應當是河豚的胰臟(我不能肯定是否是胰臟),狀似凝乳,入即化,有個美妙的名字,叫“西施乳”;其次是魚皮,河豚魚皮上有一層密密的小刺,所以得把魚皮從外朝裡捲起來,不能細嚼,吞食;最後才是河豚魚的肉。不過千萬別忘了河豚魚的湯哦。當你吃完第一次之後,只覺得齒頰留香,彷彿那個鮮味一直鮮到了您的骨頭裡。到了第二年的河豚魚上市季節,你頓時體會到為什麼有人拼死吃河豚了。

所以我認為,拼死吃河豚不是指從來沒有吃過的人會拼死,一定是指嘗過這種美味的人而言。不過,在一些專業定點做河豚魚的店裡,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大快朵頤。

香飄滿街德州羊腸湯(圖)

到了冬季,德州市的大街小巷就可見到賣羊腸湯的車攤了,醬紅色的羊腸往碗裡那麼一盛,再淋上豔紅的辣椒油,撒上翠綠的香菜葉,最後澆上一勺滾燙的熱湯,那誘人的香味便悠悠地飄了過來,真叫人饞涎欲滴!羊腸湯走上街頭還是近十幾年的事。過去,雖然不論哪家殺了羊都要做上一鍋香噴噴的羊腸湯,但那是給親友和鄰人品嚐的,從沒有人想到這連湯帶水的羊腸湯還可以拿到街上去賣。到了80年代,不知是哪家最先把羊腸湯推上了街頭,竟引來了眾多的食客,生意紅火得很。於是,人們競相效仿,街頭的羊腸湯車攤便多了起來。

德州的羊腸湯是用鮮羊腸洗淨後灌入羊血、澱粉、香料,煮熟後配上湯料食用,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價格也十分便宜,花上一兩元錢,不僅能讓人吃飽喝好,而且還能讓人喝出一種全新的感覺來。有人這樣描述在德州喝羊腸湯的感覺:第一次閉著眼吃——怕羶;第二次眯著眼吃——品味;第三次是瞪著眼吃——解饞。真可謂越吃越有癮,越吃越愛吃。尤其是在冬天裡,雖然天寒地凍,但只要你喝一碗熱乎乎的羊腸湯,你的懷裡便如揣上了一隻旺旺的火爐,心裡冒火,臉上放光,身上大汗淋漓。

德州街頭賣羊腸湯的攤位十分簡單,大都是一輛長箱形的木車,所有的傢什都放在車上。車前是裝著碗筷的水桶,盛放作料的小盆,車後碼放著供食客坐的小凳,車中間是一隻火爐,上面架著一口燒湯煮腸用的大鍋。在出攤前,攤主要先將羊腸一節節地灌好,把湯燒得滾開,這樣一上街便可以叫賣了。有食客來了,攤主便揭開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