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今陝西大荔縣)知府貪贓枉法,百姓敢怒不敢言。城裡有位叫李玉山的廚師,烹調技藝精湛。一年8月,知府過五十大壽,派人請李玉山到府上做菜。李玉山痛恨知府平日欺壓百姓,搜刮民財,藉口生病回絕了。

時隔不久,陝西巡撫鄭時來同州府視察,知府為了討好鄭時,又派人請李玉山到府做菜,李玉山正準備再次回絕時,被一個叫尉能的人攔住了。尉能對李玉山耳語道:“巡撫大人一向秉公辦事,你何不前去?”李玉山聽後連連點頭,痛痛快快跟著差人去了同州衙府。

知府的管家因為上次被李玉山拒絕,一直心懷怨恨,這次見李玉山來了,就想難為難為他,故意買回一些帶骨頭的肉,要他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好。李玉山心中有數,不慌不忙進了廚房,刀勺起落,不大一會兒做出菜來。菜端上去,巡撫一看,上面是肉,下面蓋著幾根骨頭。巡撫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明白此菜隱指知府貪婪——吃盡皮肉還要敲骨吸髓。巡撫不等知府發問便賞了李玉山十兩銀子,放其回去。第二天,巡撫親自到李玉山的酒館查訪知府的劣跡,回去後嚴懲了知府,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後來巡撫詢問李玉山那道菜的名字,李玉山回答說:“帶把肘子。”因豬腿骨露出的那截似節把,故名。從此帶把肘子便成了席間的一道菜餚,經各代廚師不斷改進更加精美。

巡撫鄭時明察秋毫,整治了貪官,使帶把肘子得到世人美譽。看來,並非每個人吃了肘肉走路都四平八穩。平日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的人,吃了說不定會栽個跟頭。

獨特而奇異的乾州鍋盔(圖)

黃土高原孕育了粗獷的陝北漢子,也孕育了粗獷的食風。在那裡,你會見到粗瓷的大海碗(俯視碗底讓人頭暈),也可以見到形態超常的吃物,外地人往往引以為怪,所以才會有“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等順口溜。陝西的乾州鍋盔與其他地方的鍋盔不同,其大者有四斤重,直徑半米,四邊薄而中間厚,形狀好像一朵大菊花,不但外形美觀,吃起來也酥脆噴香,人們常常將其作為禮物饋贈親朋,頗負美名。

乾州鍋盔有一個來歷,據說當年唐高宗李治修建他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時,用八卦圖測定方位,將墓址選在陝西奉天縣城外的梁山上。這個方位為“乾”位,陵墓便稱乾陵。奉天縣也被改稱為乾縣,沿用至今。當時的工程非常浩大,一下子調集了兩三萬能工巧匠和民工,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由於缺鍋少灶,很多民工就用自己的頭盔烙饃。一次,有個士兵偶爾吃了民工用頭盔烙制的圓饃,感到非常好吃,便四處宣傳。於是人們爭相仿效,漸漸流入民間,成為廣受大眾喜愛的食品。因其形似頭盔,所以稱為乾州鍋盔。

乾州鍋盔以發酵面製坯後烘製而成。製作時將麵粉加酵面、鹼水和成較硬的麵糰,四邊壓制上各種圖案。製成餅坯後,放入鐵鏊烙制,勤翻勤轉,經三翻六轉,烙至色澤均勻、麵皮微鼓即成。

鍋盔並非陝西獨有的食品,河南的博望鍋盔及油酥鍋盔也相當有名。博望鍋盔是南陽地區的古老食品,是用酵麵糰與冷麵團經揉合、揪劑、蓋花紋烙制而成,吃起來酥香甘甜,美味可口。據傳,它的來歷還是出自諸葛亮的妙計。東漢建安年間,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諸葛亮首次用計,便在博望坡大敗曹操軍馬。獲勝之後,班師回新野,派關羽帶兵駐守博望。當時逢天旱缺水,飲水、做飯不便,士兵紛紛抱怨。關羽派人請示諸葛亮,諸葛亮回覆說:“多用乾麵,摻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炕之,得食為盔。”關羽命令士兵如法制作,果然烙出的餅香甜可口,士兵們吃了非常高興,一個個都安心守城。從此博望鍋盔得名,並流傳開來。博望鍋盔表面焦黃,刻以各種圖案,樣子相當美觀。

油酥鍋盔是河南的另一名小吃,據傳,是為洛陽上清宮道士食用。唐代時,上清宮的香火極盛,許多名流顯貴都來此進香祈福,宮中道士常常用清油、白麵做的餅招待客人。有位知府吃過之後深為讚賞,專門派廚師上山學藝。上清宮的道士也經常到民間傳授製作技藝,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經後人的不斷改進,成為今日的油酥鍋盔。油酥鍋盔的製作比較講究,是將燙麵與冷麵團揉合,擀皮,包酥面和椒鹽、大料面製成餅坯,經烙烤而成。吃的時候切成小塊,外酥裡嫩,鹹香可口。

四川有一種小吃叫鍋魁,與鍋盔同音,卻不是一個品類,多為小吃和點心之用,並不做主食,而且自成體系,根據用料和做法,可以分出三十多個品種。中國地大物博,小吃名目繁多,雖一字之差,卻去之千里。要想沿途尋訪,一一品嚐,所行之路,又何止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