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要暢通絲綢之路深知佔據吐谷渾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07年(大業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入朝,煬帝親自與他們積極策劃打擊共同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再次運用“以胡制胡”之戰略,派裴世矩遊說鐵勒諸部,使他們攻擊吐谷渾,吐谷渾被突襲而大敗。吐谷渾可汗伏允向東逃走,逃入西平境內,遣使向隋朝請降求救。煬帝派遣安德王雄領兵出澆河,許國公大隋名將總領軍事的宇文述率軍出西平“應降”。宇文述率軍浩浩蕩蕩的抵達臨羌城,吐谷渾可汗伏允面對隋朝大軍心驚膽戰不敢投降,率領殘部向西逃竄,宇文述統領鷹揚郎將梁元禮、張峻、崔師等引兵追擊,接連攻下曼頭、赤水兩座城,斬三千餘級,俘獲吐谷渾王公以下二百人,虜男女四千口而回師。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煬帝總領六軍親征吐谷渾,命銀青光祿大夫劉權率軍出伊吾道,與吐谷渾軍相遇,吐谷渾人被痛擊狼狽逃跑。隋軍追至青海,虜獲千餘人,乘勝攻下吐谷渾國都伏俟城。煬帝命令劉權繼續率軍進攻佔吐谷渾,曼頭、赤水兩座重要城池,並在赤水大破吐谷渾,擊潰吐谷渾軍主力。伏允率眾保覆袁川。煬帝分命內史元壽南屯金山,兵部尚書段文振北屯雪山,太僕卿楊義臣東屯琵琶峽,將軍張壽西屯泥嶺,四面圍之。吐谷渾可汗伏允僅僅率數十騎潛藏於泥嶺之中而逃走,吐谷渾仙頭王率男女十餘萬來歸降,其中六畜有三十餘萬。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裡。吐谷渾東西四千裡,南北二千里,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設定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煬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渾故地居住戍邊,併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定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此時大隋在煬帝的統治下達到極盛。《資治通鑑》說:“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隋煬帝的此次親征,徹底的征服、佔領了吐谷渾。徹底的開啟絲綢之路,暢通了中國與西方的聯絡。震服了西域各國,從此西域各國對中國朝貢不斷。隋書贊曰:“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裡,並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隋朝的衰落與滅亡
'編輯本段'
隋末隋煬帝統治期間,勞役不息,天下死於役,導致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隋朝也隨之很快滅亡。但是,歷史上有很多類似隋朝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經歷了隋末的殘酷腐朽統治,但是大都能夠依靠慣性苟延殘喘很長時間。隋朝一度海內一統,繁榮昌盛,卻&;quot;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quot;,原因何在?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強。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quot;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quot;。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藉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援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複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