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遼西。…≦,
濃濃的大霧迷漫著,遠處傳來馬鈴聲,越來越近。
大淩河西岸矗立的大淩河城上,兩名站在敵樓裡面值崗望哨計程車兵聽到鈴聲,連忙打起了精神。
“聽見沒?”一人站起,湊到敵樓的視窗往外看去,可是霧太濃,什麼也看不到。
另一人也湊到視窗,“好像是馬鈴聲,估計又是吳家軍。”
“真弄不明白這些傢伙,隔三差五的就跑來要糧,每次來又沒人理他們,還是一次次來,今天還這麼早就來了,真是。”
他的同伴搓著手接話,“是啊,朝廷都已經裁撤了這錦州和廣寧兩鎮了,可你說他們怎麼就還一直這樣拒不解散呢。說來也挺不容易的,朝廷斷他們糧斷他們餉,他們居然還堅持了一個冬天,今天這麼早就來了,估計他們肯定是抗不下去了。”
“那怪誰,吳三桂還真當自己是國姓爺了。國姓爺那是先皇親封的遼東王,全憑真本事一刀一槍打下的爵位,是斬殺韃子皇帝,包圍韃子都城換來的。可吳三桂憑什麼也想當遼西王,他光靠著吳祖兩家的將門名聲,靠著他們吳祖兩家的子弟,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提督,可除了襲擊韃子斬首了千把首級外,他還打過什麼勝仗嗎?義州之戰,大敗而歸,害得朝廷之後有了松錦大敗,要不然,當時郡王都已經攻破盛京了。”
那名士兵豪不客氣的說道。
“可不管怎麼說,吳三桂在遼西還是很有聲望的,他手下兩鎮握著十萬兵馬呢。現在他跟朝廷槓上了,拒不聽調入京,不肯交出兩鎮兵馬裁併,也不知道會鬧出什麼結果。我估摸著,最後朝廷肯定還會做些讓步的,起碼兩鎮總會保留一鎮吧。”
他們談話的時候。馬鈴聲越來越近,一支馬隊終於穿出大霧,出現在了大淩河城下。
當初朝廷裁併錦州鎮,把錦州鎮的防區一分為二,大淩河以西歸入寧遠鎮,以東劃入廣寧鎮。後來祖大壽拒不聽令,秦良玉親自率兵前來接收防區,祖大壽與秦良玉對峙了幾天,最後雖然不肯聽令裁併兵馬,卻也還是帶兵退出了錦州。退入了大淩河以東的吳三桂廣寧鎮內。
自那時起,寧遠鎮也就接管了原來錦州鎮的防區,控制了大小淩河一帶的錦州、義州和大淩河城等諸城堡。
之後朝廷再下令裁撤廣寧鎮,吳三桂拒不接受,還挑起邊釁,豈圖要挾綁架朝廷。不過最終明清兩邊都不想開戰,最終吳三桂被夾在中間騎虎難下。但從那時起,雖然朝廷斷絕了廣寧的糧餉,可吳三桂也實際控制著大淩河以東的地區。
一直到現在。廣寧鎮都處於一個奇特的狀態,依然打著明軍的旗幟,卻又不聽朝廷調令。而朝廷除了斷絕他們的糧餉,並沒有後續的動作。似乎無力控制。
在這種奇特的形勢下,秦良玉卸任,左良玉帶著一萬河南兵前來接任關外提督兼寧遠總兵官之職。
來關外,本非左良玉自願。等他到了關外後。才發現局勢遠比他預料的還要壞。
吳三桂和祖大壽控制著大淩河以東地區,完全是不聽調也不聽宣了,卻擁著十萬之眾。而他這個關外提督。雖然名義上是整個關外軍區武將之首,可實際上能控制的只有他帶來的一萬人。
名義上,關外軍區現在只剩下了兩鎮兵馬,寧遠鎮和旅順鎮。但實際上,鎮江鎮裁撤掉的只是番號,旅順鎮實際上擁有著六萬的兵力。而寧遠鎮的情況也比他預料的要複雜,秦良玉任關外提督之時,手下的寧遠鎮,實際上基本上就是楚軍兵馬。
整個寧遠鎮三萬人,有兩萬是楚軍。秦良玉卸任時,把許多川兵給遣散回鄉了,剩下的都是楚軍。而且在寧遠的後面,駐守山海關的也早換成了楚軍。
京軍經過幾輪整編後,控制著昌平山海關等京畿外圍的是衛戍軍,山海關守軍隸屬衛戍軍,卻是一支純楚軍。加之在覺華島、秦皇島等地駐守的北洋水師。
整個關外,楚軍有水陸十萬之眾,吳三桂和祖大壽也有十萬遼兵,反而倒是他這個新任的關外提督,卻只有手上一萬人的實際控制權。
帶著一萬人馬,卻夾在二十萬楚軍和遼軍之間,全都是並不把他當成上司的屬下,左良玉覺得很後悔來了關外。
思來想去,他覺得他動不了楚軍,楚軍不但實力強大,而且劉鈞還掌控著中樞,跟劉鈞對著幹,那劉鈞隨時就能用朝廷的命令弄的他無反抗之力。最後,他覺得唯一能改變眼下局勢的,也就是想辦法把吳三桂和祖大壽趕回京師去,把他的部下吞併了。
他幾次派人去廣寧見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