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那“金公壽”與“獨立大隊”究竟是一個什麼關係,說來話長,還是長話短說。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社會主義的道路進入到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一個堅強的老共產黨員,以自己參加大革命的親身經歷為主線,創作了一部小說,以激勵全國軍民衝破驚濤駭浪的鬥志。小說《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在當時產生過很大影響。小說的主人公金公壽的原型(也有說是電影中的大哥)就是作者本人。小說經過改編又拍成了電影《大浪淘沙》,*後電影解禁,《大浪淘沙》一時家喻戶曉。小說的作者,名叫朱道南,黃浦六期生。1939年,他在一一五師旗下的一支部隊當政委。朱道南是這支抗日武裝的最早的領導人之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一下相關黨史。
當然,“獨立大隊”只是我的說法,魯南這支抗日武裝是有“尊姓大名”的,只是八年抗戰,這支部隊更換番號何其多。前面說了,抗戰勝利後,山東軍區編了8個主力師,但除了8個師,還有12個警備旅。一個旅只轄兩個團,實力明顯要弱於“師”,不妨可稱作二線主力。我說的“獨立大隊”眼下正是魯南軍區警備九旅十八團。
九旅十八團,堂堂正正,正正規規。但十八團的前身是魯南軍區運河支隊、再住前是淮北三分割槽嶧滕銅邳總隊、再往前又是魯南軍區運河支隊、再住前是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還有呢,再往前……還真說不好了,運河支隊和地方抗日實力派很有些淵源,真要和“馬龍”成哥倆了。確實如此,魯南運河支隊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在此不多說了。要說明的是,魯南運河地區曾出現過兩支番號為“運河支隊”的八路軍,其中一支是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5支隊與山東縱隊第6支隊合編的運河支隊,這支部隊屬於三四三旅的編制,是八路軍主力,但存在時間不長。1940年10月下旬,運河支隊與一一五師陳士榘支隊第二團整編為一一五師教導第三旅。兩支運河支隊不要弄混了。
人要是特立獨行,多半是太有能耐了,所以人們常把這個概念嫁接到軍中,以為“獨立”總是很牛的,很靚的。其實不然,不妨對“獨立”也作個解讀。大至從解放戰爭起到百萬大裁軍止,有許多部隊番號帶有“獨立”二字。這不是說你能耐了,可以自個打天下了。恰恰相反,大凡“獨立”的部隊,其實最不“自由”,往往給主力當“下手”,當你把“獨立”這頂帽給摘了,那你就得慶賀一下,升級主力了;反之也有這樣的事,三五九旅去東北,成了獨立師,竟為“笑談”。看來在*面前,論資排輩免談。當然,在抗日戰爭期間,情況是大大不同的。當時環境是,你不想獨立都不成,你有能耐,你發展你壯大,你沒能耐,也有可能活不下去。注意到了沒有,前面我說這支部隊有過一個番號是淮北三分割槽嶧滕銅邳總隊,淮北三分割槽可是新四軍的地盤,這是怎麼回事呢?
既是八路軍,又是新四軍的部隊的確不多。所以我說是“獨立大隊”還真有些說法,運河支隊雖是魯南軍區的部隊,卻獨自有個“山寨”。養育這支部隊的是滕縣一個叫黃丘套的山區,方圓數十里地,黃丘套地處蘇魯交界處,是聯結華中根據地的重要通道,這塊小小根據地在魯南抗日根據地的邊緣,又和淮北解放區呼應,但離敵重兵部署的徐州太近,常常淪為游擊區。魯南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是1943年,魯南軍區“自顧不暇”,這個“孩子”只好託給彭雪楓了,所以“運河支隊”還穿過新四軍淮北軍區的兩年灰軍裝。
新四軍四師有句順口溜:彭雪楓有三寶,騎兵團、佛曉報、拂曉劇社。就拿騎兵團來說,淮北平原上騎兵一出動,煙塵滾滾,刀光閃閃,馬蹄生風,手起刀落,真是痛快!
馬刀是騎兵的制式裝備,但四師部隊上上下下普遍有對刀的喜好,當然用的不是馬刀了,這種刀俗稱大刀片子。運河支隊歸建淮北軍區後,也免不了“入境隨俗”,兩年後重返魯南軍區時,不僅人馬多了,讓兄弟部隊注目的還有人人背後還插了把大刀。刀劈簧學兵營絕對運河支隊老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唱得帶勁。其實誰也不願輕易的白刃戰,不然“三八大蓋”真成了吹火筒。不過,那大刀真不是吃素的,那明晃晃的大刀往陣地上一插,膽小的魂就去了三分。對運河支隊來說,耍大刀最過癮的要算是夜襲簧學兵營。
龍希貞,什麼東西!其父龍傳道是當地出了名的劣紳。有其父必有其子,龍希貞從小遊手好閒,橫行鄉里,是有名的惡少。抗日戰爭爆發後,龍希貞趁兵荒馬亂也拉起杆子,一度投靠我軍,不久又叛變投敵。當了日本人警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