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把八師列為“頭等兵團”。這說明當時對部隊是有戰力評估的。陳毅同時還認為“八師紀律為各軍之冠”,這些都是表明八師在山野中的地位。有“上馬”,必然就有“中馬”、“下馬”。有紀律嚴明的部隊,當然也有軍紀稍遜的部隊。有一本戰史著作是這樣說的,陳毅在給中央電文中提到有的部隊戰鬥力不強,有的部隊紀律有問題。當時山野的四支部隊,要說弱一些,我想應是七師。以後七師整編為七縱時有較大調整,原先的3個旅只保留下十九旅,二十旅調給王必成部,而華中五旅劃歸七縱建制,這樣七縱也有兩個甲等旅了。二十一旅“不知所終”,很可能拆散,填補上來的是山東部隊。七縱一直留在內線作戰,淮海戰役中,突擊雙堆集是立下汗馬功勞的,這兩個旅,直到今天也還在中國陸軍集團軍的序列中。
第十四章 元帥自責(二)
泗城失利後,八師首長尤其是何、丁兩位軍政主官,心中也是“惶惶然”的。軍中無戲言,軍令如山倒,這都是人們熟知的話。古人立下軍令狀,那是要用腦袋來擔保的。雖然那是老黃曆,人民軍隊為人民、為共產黨打天下,“打勝了,開慶功會!打死了,開追悼會!”還有呢,“打敗了,開鬥爭會!”陳毅言之鑿鑿。賞罰分明,這也是治軍原則。前面說了,兩淮保衛戰後,宋時輪離開山野,一說是宋主動請辭的,也有一說是陳毅提議的。總之到二級軍區任副職,這也是為他的過失承擔了責任。
說八師首長心中有“惶然”,主要是心中有愧,有負陳老總重託。雖然陳毅是新四軍軍長,到山東後,不僅沒有“親疏“之別,而且對八師是格外器重。八師的確是很強,但所有部隊也不會承認自己“弱”,想打頭陣是部隊首長普遍期盼的。和人一樣,你有能力,還有個重用的問題,老坐”冷板凳“,這身功夫也就廢了。學生沒考好,也丟老師臉面,八師首長多少懷有這樣的心情吧。
其實,信中的內容,八師首長是早已知道的。從現有的一些史料上看,丁秋生帶參謀處副主任石一宸,曾前往臨沂大許莊山野司令部,向陳毅彙報工作時並請求處分。在這次談話中,陳毅就和談到了信上所述的內容。這件事在何以祥*中有記載,政委丁秋生也談到過,在戰史紀實類書中也有描述。石一宸的*中雖然沒有提及,但還是說到戰後陳毅來八師的事,陳毅給部隊作了報告,報告內容與信差不多。既然是這樣,但老總為什麼還要再寫一封信呢?
內戰之初,華東我軍總兵力在各戰區名列名矛,但在作戰部署上,卻是兵分三處,各自為戰。以主力來說,山野是最大一支,華中有粟裕是一支,山東軍區也有很強的主力部隊。山野南下後,內線壓力增大。毛澤東為此十分憂慮,山東解放區畢竟太重要了。山野戰泗縣“失手”,有傳言陳毅打仗不行。所以當華東局首府臨沂又面臨重兵威脅時,有中央準備在華東“換帥”的說法。毛澤東在來電中說:“我們準備派徐向前同志來魯,負責魯南前線之責……而你負統籌各個前線之責……”。從電文中看,一點也沒有要陳毅“下馬”意思,但誰人不知徐向前是何等樣人,那可是當過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陳毅的座椅微微在晃,一切要看今後華東戰局發展的態勢。
是時,陳毅頗有“內外交困”之勢。不僅外線作戰連連失手,陳毅在信中還說到,“內線亦未殲敵,而且喪失五個城”。局勢非常嚴峻,軍心不穩。士卒有情緒,可以安撫。但將領也有情緒,差不多是“節度使”都有想法了,那就要看主帥是否有駕馭全域性的政治智慧了。陳毅要向三軍表明自己的態度,要有承擔失敗責任的勇氣,還要有屢敗屢戰堅強決心。所以我覺得這封信,其實也是一個政治檔案,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1946年10月4日,陳毅給八師領導寫了這封信,信中既有對這支勁旅的撫慰,也有對自己的反省,同時也明示了一下步的作戰方針。陳毅是個充滿豪情的人,雖然出師不利,他堅信有生力量的此長彼消,才是決勝之道。開戰以來,據戰史記載,華東我軍“共殲滅國民黨軍7個整旅,斃傷國民黨軍8萬餘人。”而我軍卻沒有損失一個整團,打碎了一些“罈罈罐罐”,丟掉了一些地盤,但有生力量沒有削弱,戰鬥經驗卻在戰爭中成長,這就是陳毅自信能笑到最後的“基礎”。陳毅堅持蘇北仍是下一步角鬥的戰場,差不多整個10月中,八師一邊休整,一邊練兵,但始終在蘇北徊徘待命。
想來陳毅也是不會料到的,也就是陳毅給八師去信的同一天,共產黨延安大本營裡,毛澤東手中也拿著一封電文。當然,結果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