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林與陳德霖等人的《桑園寄子》劇照一張,愛如珍寶,擺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視賈先生如同神明一般。
葉春善師父本身是“末”行出身,主要以念、做的表演手段演繹人物,如《四進士》中的宋士傑、《失印救火》中的白槐等。馬連良坐科時學的是“生”行,正好走“生末”兩門抱的戲路,定能獨闢蹊徑。王瑤卿對他建議說,當年賈洪林先生演《甘露寺》裡的喬玄,就特別有彩,前唱後念做,妙趣橫生,不妨找找本子,把老腔老詞重新加工整理,正對你工。王瑤卿先生的建議與葉春善師父對馬連良的培養計劃不謀而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到了1921年年底,經過三年的回爐打造,馬連良劇藝大進,能戲極多。看著愛徒技藝日有所長,漸成火候,葉師父十分欣慰。他把馬連良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孩兒啊,你若還留在我身邊,就耽誤你前程了,出去闖練吧!”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學藝生涯(10)
馬連良的兩次入科,在京劇發展的二百年間,可謂史無前例。在青年的時期其虛心進取的治學態度,為他日後成為泰斗級人物夯實了基礎。即使在今天,這種主動回爐深造的情形也是相當罕見的。由此可知,馬連良之所以能夠成為馬連良,固然有其成長的客觀因素和時代背景,但他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人格特徵是絕不可替代和複製的。
馬連良19歲那年,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王慧茹結婚。這王家也是京城裡的一戶窮回回,人稱“棚王家”。王慧茹的父親是棚匠出身,為有錢人家的紅白喜事搭棚造閣,營造場面,以此為生。女兒嫁人,當爹的拿不出一點陪嫁之物,只好向別人借錢。馬連良當時收入也不多,兩家人是窮幫窮,互不嫌棄。好在王慧茹過門後,孝敬公婆,夫唱婦隨,人又極其賢惠,一家人的日子雖窮倒也安樂。馬西園為了防止兒子年輕有惰性,每天早上天沒亮就打著燈籠叫醒兒子,爺兒倆到城根喊嗓,練功,寒暑不輟,就像在科班裡一樣。
練功時常常遇到已成架子花臉名角的郝壽臣先生,郝比馬大15歲,馬稱其為“大哥”。每天在一起練功,兩人漸漸地成了好朋友。郝壽臣幾乎每天都比馬連良早到,把場地掃乾淨,這讓馬連良十分感動。馬連良向其請教早來的原委時,郝向其傳授了“四字箴言”:即每天早上醒來床頭上就見到四個字“睜眼就起”,洗臉的地方貼著“趕快遛彎”(練功),練功處寫著“多念少唱”,回家後吃早點處有“快走調嗓”四字。每天如此,雷打不動。只有持之以恆,才能練出真功夫。馬連良向郝壽臣學習此法,一直堅持不懈。
一年之後,馬連良夫人產下一女,不想竟夭折了。按當時迷信的說法,必須馬上“填窩”,於是馬母滿氏就到養生堂準備抱養一個男孩。誰知老太太進門以後,在眼前眾多孩子當中,惟有一個活潑可愛長著一雙大眼睛的女孩不停地向她招手,嘴裡還不停地叫著。滿氏認為這孩子跟自己有緣,就抱養了這個女孩。這就是馬家的長女馬萍秋。
文中圖說(按圖的順序)
1. 舊北京正陽門街景
2. 牛街禮拜寺外景
3. 牛街禮拜寺大殿內
4. 舊京戲院內景
5. 馬連良父親馬西園
6. “喜連成”科班社長、馬連良師父葉春善
7. “連字輩”學生大合影,前排右起第三人為馬連良
8. 馬連良的業師蔡榮桂
9. 馬連良的業師蕭長華
10。 《借東風》中馬連良飾諸葛亮
11。 少年時期的馬連良
12。 在科班演出《群英會》的劇照;馬連良飾魯肅、曹連孝(右)飾諸葛亮
13.馬連良收藏的《桑園寄子》劇照,右一為馬之偶像賈洪林、左一為有“老夫子”之稱的陳德霖
14.馬連良與夫人王慧茹
第二章 獨樹一幟(1)
清末“洋務運動”以後,上海成為中國最發達的經濟重鎮,有“東方巴黎”之稱,華洋雜處,市面繁華。同時上海也是我國南派京劇的發祥地,京劇繁榮的一方沃土。行內素有“北京享名,上海掙錢”之說,故北京的名演員一般都要到上海去“掛號”。在上海唱紅了,才算真正紅了。1922年春,上海“亦舞臺”來京約角兒,想請馬連良去大上海唱上一期。
馬連良1919年從福建歸來之後,三年來一直在京潛心研習京劇藝術,為了使自己的表演藝術不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