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借我的筆在上面寫了一行藏文,然後寫了兩行漢文“破除迷信 弘揚佛法”,落款“拉薩大昭寺”,書名為《西藏的觀世音》。這本書是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記載了大悲觀世音的弟子化身的獼猴禪師與巖羅剎女結合成為西藏先民的神秘歷史,以及觀世音化身西藏王松贊干布在西藏破除矇昧、弘揚佛法的傳奇經歷……生動描述了舉世聞名的拉薩幻顯神殿——大昭寺修建之神奇經歷;揭開了世人爭相朝拜拉薩的秘密”。我如獲至寶,不停地言謝,竟然忘了問小喇嘛的大名。等想再問,他已轉身消失在寺廟間——好在我有與他的合影。與擔任解說的小喇嘛合影 2005年6月23日攝151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十二藏區“普陀山”——布達拉宮方 提起西藏,相信絕大多數人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形象,就是布達拉宮——作為西藏的名片,布達拉宮是當之無愧的。布達拉宮坐落在海拔3700米的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在拉薩河谷,金頂紅白牆的布達拉宮是最雄偉壯觀、引人注目的。布達拉宮,是藏語從梵語“普陀洛伽”的音譯,意為“普陀山”。藏傳佛教認為西藏是觀世音菩薩化行的淨土,不同時代有不同化身,松贊干布就是觀世音化身,歷代*喇嘛都是觀世音菩薩在西藏的現世化身,布達拉宮則是觀世音菩薩在人世間寓居之所。據史書記載,公元7世紀30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作為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紀,隨著吐蕃王朝的解體,布達拉宮遭冷落。公元1642年,五世*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教合一地方政權,拉薩再度成為西藏的政治、宗教、文化、經濟的中心。五世*喇嘛於1645年決定重建布達拉宮,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築群,將行政辦公地由哲蚌寺移至白宮。布達拉宮從此成為歷代*喇嘛居住和進行宗教活動及處理行政事務的重要場所。五世*喇嘛圓寂後,公元1690年至1694年,修建了以五世*喇嘛靈塔殿為主的紅宮建築群。十三世*喇嘛在位期間,又在白宮東側頂層增建了東日光殿和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部分附屬建築。1933年十三世*喇嘛圓寂,靈塔殿建於紅宮西側,並與紅宮結成統一整體。至此形成布達拉宮現在的規模:東西長360米,南北寬270米,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999間宮室,主樓紅宮高米,具有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處、僧官學校、僧舍、庭院、迴廊等諸多功能的巨型宮堡;宮內珍藏8座*喇嘛金質靈塔,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餘件、典籍6萬餘函卷(部)。布達拉宮是名副其實的文化瑰寶,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1994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布達拉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布達拉宮大致由三部分組成:宗教意義上的紅宮、世俗意義上的白宮和山下的“雪村”。進入布達拉宮外宮牆,為密集的“雪村”,是下層喇嘛和奴隸的居所;往上,為噶廈政府機構、藏軍司令部、監獄等所在地;再往上,為*喇嘛處理政務和居住的白宮;最頂端是*喇嘛從事宗教活動和安置歷代*喇嘛靈塔的紅宮。23日中午,我們走進布達拉宮的時候,正趕上吃飯時間,找不到導遊服布達拉宮雄姿 2005年6月23日攝153務。幸好陪同的人中有多次來過布達拉宮的,可以帶路,加上行進中有其他團隊的導遊在講解,我們也能斷斷續續地聽一些介紹。當然,主要還是靠布達拉宮管理處編印的一本小冊子《布達拉宮遊覽指南》,盲人摸象般地“按圖索驥”,走了一圈。布達拉宮內最古老、最神聖的佛殿為“帕巴拉康”。該殿位於紅宮最高方 層北側,建於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供奉一尊“天然成形檀香木阿雅洛格夏熱(聖觀音自在)”之像,為布達拉宮鎮宮之寶。自松贊干布時期迎請於布達拉宮至帕莫竹巴政權衰亡的近千年間,聖觀音自在之像從未離開過布達拉宮。公元1608年因戰亂流落至青海,後被人用重金贖回,獻給五世*喇嘛,於1645迎回布達拉宮至今,成為布達拉宮的主供佛,是廣大信眾頂禮膜拜的主要佛尊。帕巴拉康也成為九世、十世、十一世*喇嘛“轉世靈童”金瓶掣籤的地方。殿門外上方懸掛清同治帝御筆“福田妙果”金字牌匾。參觀布達拉宮,不得不讓人由衷地讚歎:在這迷宮一樣的建築裡,幾乎集中了全西藏所有的寶藏,尤以*喇嘛靈塔為甚。位於紅宮西大殿西側的五世*喇嘛靈塔殿,建於公元1690至1693年間,外觀四層通體一堂,為布達拉宮最著名的殿堂之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