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部分

是糧價還是工價都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建立在這種本位基礎之上的合作券價格自然也不可能穩定,勢必引起確定物價的混亂。

其次,接收物產,矛盾重重。閻錫山自噓合作券能“闢開造產途徑”,可儘量接收人民的產物。可是,閻錫山忽略了一個基本的經濟現象,是否所有產物均適合社會需要?接收的產物能否全能推銷出去?實行的結果表明,有的生產小組因原料、技術等因素,生產不出社會需要的產品;有的則盲目地生產過剩產品;有的則粗製濫造,產品質量低劣,可合作社還得全部接收。這樣一來,更加劇了經濟的混亂,一方面大量的過剩產品堆滿了合作社的倉庫,另一方面人民所需的用品日趨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克難”求存(9)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閻錫山又成立了“平價購銷處”,以法幣向蔣管區採購日用品,調撥各縣合作社銷售。這雖然緩解了供需緊張的矛盾。可是,又出現了新的矛盾:用法幣採購商品,用合作券兌換商品,而回收的合作券又無法兌換為法幣,導致資金週轉困難,無法繼續採購商品。以後,只好在合作社設立“供銷部”和“購銷部”兩個門市部,前者收合作券,後者收法幣,由各縣合作社自行排程。但這樣做還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合作社唯恐供銷部把外來商品賣出去無法清理法幣債務,將來貨一律交由購銷部出售,結果供銷部依然是山貨累累。

再者,合作券常常“匯而不兌”。合作券的流通受縣界的限制,一旦出縣即不能使用。閻錫山為此曾制定了“匯兌辦法,規定各縣合作社按合作券與法幣的比率,摺合成法幣,實行匯兌。但由於各縣“券”、“幣”比率不同,物價也不同,折算相當困難,時常發生“匯而不兌”之事。

“新經濟政策”是閻錫山在抗戰期間推行的一項重要經濟措施,對於緩減戰時經濟困難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用合作券曾收購了糧食3萬餘石。又如互助合作,實行專業化生產,在戰時特定的條件下,不失為一項應急之策。但是,閻錫山的“新經濟政策”從另一方面說,則給晉西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本來晉西經濟基礎就十分薄弱,人民生活就相當艱苦,“新經濟政策”的推行,使人民生活更為艱難。

臺灣學者稱:“新經濟的實施,是從基層做起,由家家計劃到村村計劃,使人盡其力,力無靡費,所以在抗戰中的山西,可以說無閒人,無窮人,人人皆有工作,人人皆有生活。這不僅適應了艱苦抗戰的需要,亦是一個社會性的大改進。” 這種說法實際沒有考慮到如上所述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境況,因而是失之偏頗的。

“兵農合一”

1943年,本來形勢發展是很有利的,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出現了轉機。然而,偏安晉西一隅的閻錫山,卻面臨著重重困難,兵員日益不足,補給也日趨困難。就拿閻錫山所謂的正規軍第61軍、第19軍和騎兵來說,每連官兵最多者不過六七十人,少則二三十人。 糧食補給愈來愈不能接濟。由於晉西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加之連年征戰,農民不僅交不起軍糧,而且生活也無保障,不少人紛紛背井離鄉,尋求活路。這些現實,閻錫山也深有感觸地說:“我們今天的困難,是種地的人少,打仗的人少。”

2月間,孫楚在鄉寧給閻錫山的電報中稱:“目前農村無丁,無人種地,營盤無兵,無人打仗,部隊已到瓦解境地”。閻錫山接電後堅定地提出要實現“種地的人多,打仗的人多。”

可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蔣介石是不可能給予解決兵源和軍糧問題的。經過反覆思考之後,閻錫山感到依靠他人不行,還是得自己設法解決,方能渡過難關。為此,他提出了“軍事第一,食糧第一,必須向食糧中心的抗戰政治的目標集中努力。” 經多次開會討論,他又想出了一套“不但中國從來沒有,就是世界各國也沒有”的“兩全之策”——“兵農合一”。

8月15日,閻錫山在克難坡召開有軍師級軍官和區(專區)、縣級負責人參加的“未刪行政會議”。會上,閻錫山正式決定試行“兵農合一”制度。他認為“兵農合一”的推行,不僅能使打仗的人多,種地的人多,而且還能把土地問題和國防問題熔一爐而解決,使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並一談而處理。

一、“克難”求存(10)

“兵農合一”的主要內容有三項:

(一)編組互助

以自然村為單位,把村中18至47歲的役齡壯丁,除去免役、緩役、禁役、停役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