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部分

矛盾和悲劇也正是由此產生了。

16—11:臨危上位的孫權(7)

平心而論,孫策還是很看重張昭的,這並非是簡單的收買人心或者是給名人戴高帽,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放著一批老爸孫堅留下的革命火種,放著張紘這樣的社會名流,放著周瑜這樣的發小,臨死的時候,孫策還是選擇了張昭作為託孤物件——“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

這句話凸顯了兩個意思:一是所謂的“外事交給周瑜,內事託給張昭”很要推敲一番,因為這句話說的意思已經是很明顯了,帶頭大哥只有一個,那就是群臣之首張昭。而被忽略的事實是史書中還有一條記載——“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如果去掉“仲謀”二字的話,你會以為這是N年後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其實這是孫策對張昭說的,同樣給予了信任亦或者說是壓力。

但是張昭做的很好,事實上就是這樣,越是給與他取而代之的權力,越是不會去做了,不是為了所謂的臉面或者說是流芳千古那麼簡單,這種因素當然有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一種承諾,對前任老大,自己的知己,江東的未來還有自己人格的一種承諾。

所以,在孫策死後,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取而代之的張昭,而是盡心竭力輔佐孫權的張昭,當時的局勢是何等的混亂啊“天下紛亂,擅命者眾”,孫策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恩澤和孫氏政府的恩澤推廣開來就撒手人寰出現這種局面是很正常的,張昭要渾水摸魚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卻做到了讓江東士人“得用自安”,——比證監會那幫鳥人強多了。

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後的張昭也是做的很出彩的,不要以為他就是一介書生,出點點子,做個文案策劃什麼的拿手,打仗也是沒有問題,不要忘記了,當初可是“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當孫權領兵在外的時候,是張昭看家,鎮守著孫氏企業,當個稱職的大管家,黃巾賊叛亂,是他親自擺平的,孫權在前面攻打合肥丟盡了臉面的時候,張昭在後方卻是乾的有聲有色,先是*匡琦,然後是掃平了豫章匪患,雖說蟊賊和曹操的正規軍不是一個檔次,但是張昭手裡的也只是地方武裝,精銳還是在孫權那裡啊。

所以說,張昭的文功武略其實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很遺憾,這些東西在《三國演義》裡面根本就沒有體現出來,小說中和電視劇中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一個白鬍子老頭在大眾偶像諸葛亮面前搖唇鼓舌,最後被罵的一敗塗地(從這個角度來看,最慘的不是張昭,至少他還活著,而王朗都被罵死了),別他媽的和我說什麼這是為了藝術啊,為了人物的刻畫啊之類的,我靠,為了塑造一個高大的藝術形象就一定要把歷史上本來就不差勁的標準人物埋汰的體無完膚嗎?把一個一米八的大個子說成是一米六的侏儒嗎?!咱們活著的人被人在身後議論編排都不舒服,何況是被打擊物件是一個死人?厚道點吧!

說遠了,總之,張昭這輩子鞍前馬後的出力不少,完全是為了當初對孫策的承諾,而孫權呢?也沒有虐待張昭,一直是“待遇尤重”。

既然張昭有本事,夠忠心,還被孫權以師長之禮對待,為什麼還要說他在東吳的政治命運有點悲劇色彩,被在下劃分在不得志一類人的圈子裡呢?沒有辦法 啊,誰讓他是一個高階版沈友呢?

16—12:臨危上位的孫權(8)

張昭的脾氣不咋地,別看書看得不少,但是是個直腸子,經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他看到不爽的事情就一定要提出來,尤其是對於孫權。

這一點,虞翻雖然也幹過,沈友也沒有掉隊,不過至少他們兩個都有臣子勸諫老大的味道,即使是虞翻躲酒那一段,也是很有司馬遷筆下“滑稽列傳”中的人物的風采。

張昭則不然,完全是居高臨下的對孫權的訓斥,即使是諸葛亮對待脾氣看上去不錯的阿斗都沒有過,但是,他張昭敢這麼對待孫權。

一切只是因為他被人們看作是孫權的老師。

老師,就要有點老師的樣子,就要管住自己的學生,不讓他犯錯誤,家長(孫策)既然把孩子託付給我了,我就要對他負責!帝王?不錯,那就不能打手板了,不過罵幾句還是可以的吧?

單單從這個層面來看的話,張昭和孫權之間的關係也就很明朗了,老師收拾學生,學生頂嘴——反抗——對立——屈服,最後畢業的時候對曾經鐵面無私的老師感恩戴德,痛哭流涕,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曾經當過學生的我們應該是習以為常的畫面,只不過因為一個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