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鍾從山上回到賓館的時候,天已經擦黑,不過令王鍾感到詫異的是,這麼晚竟然還有人在等自己!
王鍾仔細打量了一會,他可以肯定,自己從來沒有見過這位。
不過,那人也沒有讓王鍾疑惑太久!
“玄武道長,你好!我是嗣漢天師府的工作人員,很高興見到你!”
王鍾詫異的睜大眼睛,難以置信的看著眼前的中年人。
“天師一直對你十分關注,特地讓我邀請您到天師府做客!”
中年人笑著說道。
兩岸還沒有通航,嗣漢天師府的工作人員怎麼會出現在臺北,不會是間諜吧?
不過王鍾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這個嗣漢天師府不是內地的嗣漢天師府,而是臺北嗣漢天師府!
各位也許要疑惑了,不是隻有一個嗣漢天師府麼?怎麼又冒出來一個臺北天師府!
這就要從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浦說起!
1949年張恩溥到達臺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至臺灣後,初隱居於臺北市大龍峒覺修宮,繼續規劃教務。1950年在臺北建立臺灣省道教會,並出任理事長。設立“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開展教務,傳授法籙。1957年又附設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師會於府內,聘用道行高深者為大居士,委派道行資深之法師為*師。1964年夏。率團訪問了馬來西亞(吉隆坡、芙蓉、馬六甲)及新加坡等國。宣揚教義,傳授法籙,信眾求度者甚多。1966年。在原臺灣省道教會的基礎上,建立了中華道教總會,1968年張恩溥當選為首屆理事長。該會提出輔導臺灣道教各派整理經懺科儀,建立與各道派之間的教務聯絡,並開展對外國的傳教佈道工作。
張恩浦1969年羽化後,由他的堂侄張源先繼承他的衣缽,成為第六十四代天師!
這就又有問題了。因為內地龍虎山張金濤是第六十五代天師,在張源先看來這是一種大逆不道!
身為六十四代天師的自己還沒有死呢?哪裡來的六十五代天師!
為了這件事。兩代天師鬧得不可開交!
臺灣第六十四代張天師名叫張源先,大陸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叫做張金濤,嚴格來說,論輩分。大陸的張天師還要稱臺灣的張天師為“舅舅”。對於同時存在兩代張天師的情況。
張源先顯得有些不悅,他說:“我都還活著,怎麼會有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太離譜了!”
天師的傳承有一定的規矩:下代繼承上代之傳統職位,有遺囑從其遺囑,無則從其家族會議決定。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族外人。親疏分明,長幼有序,向無紊亂。
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組織規程第二章第七條也寫到:嗣漢天師依照歷代天師傳統。以嫡系長子(有遺書從其遺書,無則從其家族會議決定,以為其血統為原則)繼承之,稱謂為“嗣漢○○○代天師張○○教主”。
因此,張源先也說,“有關六十五代天師繼承人之選定。亦得由六十四代天師遵循祖制指定人選。某人自稱為六十五代天師,如此行徑罔顧倫理。不尊重現任六十四代天師,根本就是企圖破壞祖制規矩。”
也就是說今天邀請王鍾做客的是第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而不是第六十五代天師張金濤!
甥舅之爭尚未落幕,第六十三代天師之子張美良現身稱張源先“篡位”,違背先父襲位遺囑。
臺灣現在的這位張天師現在可謂是背腹受敵!
今天張源先邀請王鍾做客,何嘗沒有拉攏他的意思!
畢竟王鍾現在不論是香江,還是澳洲,都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而且王鍾出身武當山玄武道統,和天師道沒有利益上的衝突!
王鍾在心中衡量了一會,就將其中的訣竅想個通透!
考慮一會,王鍾還是決定赴約。雖然兩岸關係緊張,但是這位畢竟是第六十四代天師,從名分上來說,比國內的天師還高一輩!
“玄武明天會親自拜見嗣漢天師府第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教主!”
王鍾一臉嚴肅的說道。
“那太好了,天師一定會非常高興見到您!”
中年人頓時臉上變得生動起來,高興的說道。王鍾在這裡用了正式的稱謂,這是他認可張源先為第六十四代天師的表現!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時候,能夠得到王鍾這顆道教的新星認可,對張源先教主來說不亞於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