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叔公是老油條,現在他數十年的經驗得以發揮,帶著一行葉家子弟並不急於進場,而是在附近的茶棚裡閒坐,時候差不多了,人也寥寥,這才好整以暇地將保書發給大家,讓大家逐一進場。
縣考只是初級考試,算不得十分苛刻,不過依然還要驗明正身、搜身、唱保,除此之外,為考生作保的廩生也要到場,一起向考官見禮。
考官便是本縣的縣令,此時在縣丞、教諭、典吏的擁簇下坐在西間,面東點名。
葉春秋一揖之後,縣令恍惚了一下,左右四顧,對身邊的人道:“此子年幼,何故本縣竟好似與他熟識一樣,是不是在哪裡見過?”
見過……
葉春秋有點傻眼,難道葉家還和縣令沾親帶故?
倒是站在縣令身邊的教諭提醒道:“大人,此人是葉景之子,保單上寫的是葉春秋,其父葉景,生母劉氏。”
縣令恍然大悟,笑了:“噢,難怪,原來是葉景,那個據聞……”
聲音很低,聽不見了。
這父母官,也挺八卦的。
葉春秋要嘔血三升,原來自己的爹居然還是名人來著。
縣令與教諭嘀咕了片刻,方才對葉春秋道:“少年人,功名是最緊要不過的事,莫要學汝父,好好考。”
葉春秋一臉鬱悶的到隔壁去領了一個木牌子,木牌子寫著:“丁丑”二字。
丁丑……循著考了幾十年的葉老叔公傳授的經驗,葉春秋立即想到丁丑號的考棚在哪裡了,那個位置靠著龍門,離茅廁遠,年久失修的考棚是在龍門對面,丁丑號的考棚面北朝南,不怕有陽光刺眼,這是個好地方。
第十二章:應試
因為抽到了好位置,葉春秋心裡舒服了一些。
提著考藍便到了丁丑號考棚,果然和葉老叔公說的一模一樣,葉老叔公還說,靠著龍門附近有一塊大石,所以入考場時要小心,注意腳下,葉春秋坐進考棚之後,看到那塊長滿青苔的大石,心裡百感交集,老叔公啊,考了半輩子,總算也得以發揮了一點餘熱了。
“是葉春秋……那個便是連《子曰:學而》都背不熟的葉春秋……”
“他真來考了啊……”
葉春秋屁股沒坐熱,附近的考棚已經坐滿了,便聽到有人嘰嘰喳喳的在嬉笑。
葉春秋懶得理他們,他知道昨日葉辰良讓自己背學而篇的事已經鬧得人盡皆知,大家紛紛拿這件事來取笑。
順著葉老叔公的囑咐,葉春秋並不急著準備筆墨紙硯,一場考試需要一天時間,當然你也可以作死的去提早交卷,不過葉春秋不至於這樣驚世駭俗,所以首先要把早準備好了的蒸餅取出來,莫要捂得久了,到時餿了。
接著才在案上攤開筆墨紙硯。
細心的研磨之後,便有差人舉著牌子來放題了,看了那牌子上的考題,葉春秋嚇了一跳。
子曰……學而……
我去……居然是子曰學而……
他有一種抓狂地衝動,不過……很快便鎮定下來,巧合罷了,而且這個題目很常規,說明本縣縣令是個墨守成規的人,不至於弄一些怪題、截題來刁難人。
葉春秋闔目,腦子裡的光腦已經高速運轉,很快,關於子曰學而的出處便印入了腦海裡,這句出自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於是葉春秋又大致瀏覽了一遍朱子對這番話的註釋和理解。
最重要的環節到了,葉春秋只是草草看了看,而後便開始搜尋相關的文章。
明清兩朝,八股的考試數以十萬,各種考題早就被人寫爛了,而至於這個題目算是常用題,轉瞬之間,葉春秋便搜尋出了近百篇之多。
嘉靖二十六年三甲進士熊勉學的《子曰:學而》,洋洋上千言,葉春秋看得一知半解,不過……這廝只是個三甲進士,out!下一個。
嘉靖二十六年二甲進士張居正。
這人倒是很出名,不過為什麼是二甲,逼格太低,out!
這嘉靖二十六年的會試恰好考的就是這個題目,所以可以瀏覽的文章極多,最後葉春秋將目光定格在了該科狀元李春芳的文章上。
文章好不好,尚且不論,可是狀元公的文章拿來考一場童試,想必就是大炮打蚊子了,要低調?去他孃的低調,低調了這麼久,葉春秋憋了一肚子的火,低調還考個屁的試。
打定了主意,葉春秋也就不遲疑了,順著光腦中的文章直接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