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便默不作聲了。
盧文傑顯得有些尷尬,道:“我……我來向太保求教。”
“不對。”葉春秋正色道:“只怕不是求教,是求救!”
到了如今,葉春秋直接撕破了臉皮,甚至顯露出咄咄逼人之態,接著道:“盧侍郎這是急了,即將東窗事發,所以要向你背後的人求救,而若我猜得沒有錯,劉太保,想必就是這背後的高人吧。”
“你,你……胡說!”盧文傑瞪大了眼睛,看著葉春秋怒斥道。
葉春秋卻不理會盧文傑,而似笑非笑地看向老翁,道:“劉太保以為呢?”
老翁搖搖頭,嘆息道:“看來鎮國公喜歡開啟天窗說亮話,那麼……就不妨直說吧。”
葉春秋也懶得和他們繞彎子了,雖然對這老翁表現得恭謹,可是此時卻是一笑:“我只是萬萬料想不到,號稱弘治三君子的劉大夏劉太保,居然和私商有關係。”
“你,血口噴人,什麼私商,你胡言亂語。”還不等老翁說話,盧文傑已經反駁。
此老翁正是劉大夏,乃弘治朝的頂樑柱之一,更是劉健等人的密友,被人稱之為君子。
早在二十年前,他就已名動天下,他歷經了四朝,所提拔過的門生故吏,可謂是多如繁星,他甚至屢屢頂撞歷朝地天子,博得了美名,他和汪直有過交鋒,和劉瑾也曾有過交鋒,可以說是天下的人眼中一等一的賢良。
先帝將他視為肱骨,天下人將他視為頂禮膜拜的物件。
就在不久之前,他還被劉瑾所陷害,獲罪發配,可是很快,他就被平反,加封為太子太保。
這個人,現在已沒有官職了,甚至隨時準備動身返鄉,葉春秋卻萬萬想不到,他竟牽涉到了私商。
此時,劉大夏嘆口氣道:“鎮國公還想說什麼?”
事實上,葉春秋從前對於劉大夏的印象是極好的,這位劉太保,甚至被內閣諸公所推崇,在江南和江北,都有許多相關於他的軼事,無數人視他為楷模。
可是……葉春秋終究嘆了口氣:“我猶記得劉公的許多話,至今廣為流傳。”
他站起來,徐徐道:“當初憲宗皇帝成化年間時,有宦官勸先皇帝效仿文皇帝故事,重新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當時的劉公是任車駕郎中吧?可劉公卻是事先將這些資料藏匿了起來,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尋,最終怎麼也找不到。當時這位尚書大人非常的惱火,便責問那看管檔案的小吏:‘庫中案卷怎能丟失!’於是在旁的劉公則道:“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舊案雖存,亦當煅之。”
葉春秋目光炯炯地看著劉大夏,只是那佈滿皺紋的臉上,依舊看不出喜怒。
(未完待續。)
第一千八十七章:欺世盜名(第八更)
葉春秋直直地看著劉大夏,卻是失望地看不出半點劉大夏的心態,最後道:“劉公,這鄭和下西洋的海圖以及諸國的資料,還有造船的諸多技藝圖本,便是劉公焚燬的吧?”
劉大夏一舉焚燬了海圖和許多造船的資料,還有鄭和下西洋時的所有資料。
這些彌足珍貴的材料,可是花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而得來的。
而事實上,劉大夏振振有詞地說下西洋只是靡費錢糧,可是永樂年間,下西洋當真是靡費了錢糧嗎?這卻未必,當時的百姓,賦稅並沒有增加,可是府庫中的錢糧卻並沒有減少,不只是如此,當時的國庫同時還進行了北京城的營造,還開始修撰《永樂大典》,還有對當時北元、安南的用兵。
也就是說,在文皇帝一朝,下西洋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而已,文皇帝做了許多的大事,每一件事,你都要說靡費錢糧,何以到了下西洋,就成了十惡不赦了呢?
這些資料的付之一炬,幾乎等同於後世的天子即便想要再下西洋,都已經沒有了前人的經驗,得需重新去開始,這就導致了大明海禁的政策愈發的嚴厲起來,因為朝廷沒有足夠的艦船,所以朝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民間也不能有,否則民間可以隨意下海,朝廷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維護沿岸,這會使許多流民甚是變民逃避在海島上,藉此規避朝廷的打擊。
因為失去了西洋諸國的資料,朝廷對於西洋諸國已經開始茫然無知,靠的不過是一些以訛傳訛的理解,這就失去了繼續交流的意願,便索性關起門來,其他統統禁絕。
失去了造船的經驗,意味著朝廷欲要重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