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0章 虞姬墩

貫穿上海東西向的吳淞江,上海開埠後,古人發現能從上海沿著吳淞江船行能直達蘇州,因此,吳淞江又名蘇州河。

上海西郊華漕蘇州河邊有個很大的土墩,當地人稱其虞姬墩,不遠處還有座虞姬廟。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蕩氣迴腸卻又柔情百結感慨英雄末路的《垓下歌》與眼前這個並不起眼的名叫“虞姬墩”的大土墩竟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陳勝、吳廣在漁陽揭竿而起,各地義軍盡皆呼應,不多久,暴秦政權被推翻,天下演變成了楚漢相爭的格局。

項羽、項梁是從會稽到吳郡,結識豔驚天下的虞姬,從此橫掃天下,笑傲群雄。不料,漢相蕭何、陳平設計,楚霸王項羽垓下被圍。

軍情緊迫,士氣低落,劉邦又聽從蕭何計策,挑選軍中及鄉野之中會吳語之士,夜裡齊唱吳楚民歌。

楚軍軍心渙散,盡起思鄉之情。項羽大驚,以為自己家鄉已經為劉邦所克,悲憤之餘,與虞姬帳中飲酒,在虞姬的舞蹈中,項羽吟出了千古絕唱《垓下歌》。

虞姬亦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於楚霸王項羽懷中。

楚霸王項羽亦隨後自刎而亡,只留下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感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兵敗,虞姬身死。漢軍一路追殺殘軍,欲一統全國。

虞姬有兩個妹妹,亦是女中豪傑,聽聞姐姐自刎於楚中帳中,憤而舉兵復仇。怎奈此時天下格局已經大定,兵微將弱的虞氏二姐妹兵敗,撤退到了吳淞江上的一個湖心小島中。

那時的吳淞江即是今天的蘇州河,是上海的主要入海河道,隨著歲月變遷,吳淞江逐漸變小,經過不斷疏通的黃浦江取代了原來吳淞江的地位而成為上海入海口。

漢軍團團圍住那個湖心小島,虞姬的一個妹妹戰死在湖心島上,另一個妹妹突圍成功後,也戰死在附近岸上。

後人為了紀念虞氏三姐妹,就把那湖心島叫作“虞姬墩”,在虞姬的兩個妹妹戰死處分別建了兩座娘娘廟,另又為客死他鄉的虞姬設立衣冠冢,並建廟以供香火。

歲月滄桑,吳淞江逐漸變小,湖心島也和一岸連在了一起,而三座娘娘廟也只留下了一座。

唐代詩人崔顥的名作《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悽悽鸚鵡洲。”,形容譚智文眼前的虞姬墩最貼切不過了。

陳恭澍選擇這裡作為伏擊日軍武裝裝甲巡邏艇的地點,除了這裡水道密佈,地形複雜,適於打伏擊外,恐怕也有與他剛上任便接連刺殺成功諸多漢奸特工因而豪氣沖天有關吧。

這次設伏,陳恭澍志在必得,因此,他把一百多號“忠義救國軍”的人分成三組,第一組設伏於虞姬墩上,居高臨下,攻擊日軍,另兩組設伏於蘇州河兩邊,形成夾擊之勢。陳恭澍自己則帶領譚智文及其幾下手下坐鎮指揮。

一百多號人,在陳恭澍指揮下井井有條,幾挺僅有的機槍也分別配置在三個伏擊組中,所有人員潛伏於茂密的雜草中,陳恭澍嚴令不得曝露,違令者軍法從事。

太陽慢慢露出了頭,上海的冬天本就寒冷徹骨,雖然沒有一絲風,卻也令所有深夜進入伏擊陣地的所有人都覺得難熬,終於,盼來了冬日暖陽,眾人吃著乾糧,在草叢中默默等待著攻擊的到來。

上午八時許,遠處傳來馬達的轟鳴聲,陳恭澍精神為之一振,下令各陣地進入攻擊狀態。

陽光下,江面上從上海方向駛來了一艘炮艇,船頭插著的膏藥旗分外刺眼。

船駛近了,陳恭澍發現,艇上站著五個端著三八大蓋的日軍哨兵,船首的一門艦炮黑洞洞的炮口令人生畏,船艙各個視窗都架著一挺歪把子機槍。

在日軍武裝裝甲巡邏艇進入伏擊圈後,陳恭澍從身邊的一個特工手裡拿過一把三八步槍,瞄準站在船頭的一個鬼子兵,扣動了扳機。

隨著鬼子兵的倒下,三個方向的伏擊小組同時開火。日軍武裝裝甲巡邏艇頓時停了下來,站上船上的五個日軍哨兵倒下了四個,另一個連滾帶爬躲進了船艙。

日軍武裝裝甲巡邏艇計程車兵,不愧是日軍海軍陸戰隊的精英,雖然他們沒想到武器裝備極差的中國軍隊能主動向他們開火,在短暫的驚慌後立即鎮定了下來,船上的所有輕重武器齊開。

兩發炮彈落在了虞姬墩上,虞姬墩上的火力頓時明顯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