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淅�218℃烤二十分鐘,開啟來就是撲鼻的芳香,魚肉在萊姆汁與香茅萊姆葉的浸淫下再沒有一點腥味,除了讓人忍不住歡呼的鮮美。
一樣的方式,改以白葡萄酒與切片的大茴香莖,一樣可以烤出另一番南歐風味的好魚,這道菜式簡單易做,再懶的人都保證可以在家享受一頓非凡的美味,只要確定能買到一條活魚!
香港銅鑼灣可以吃到已經無所不在的馬賽魚湯。新時代的全球化口味,最得意是“無國界”餐館之無所不有,看不完的選單,嘗不盡的口味,如紐約之亞洲混種,來客大半是可樂漢堡裡滋長的年輕人,真有吃遍天下的壯觀與熱鬧,唯什麼都不地道,但什麼都可食。
第6章 龍蝦之痛(4)
香港迴歸以後,飲食業風起雲湧,風味小吃遍佈港島,幾乎讓人迷失在大江南北的各式口味裡。從杭州館子出來,吃了戴著透明塑膠手套以手指剝食的筍子,或是從四川館子出來,舌頭被花椒辣得著火一般,以及口水雞、水煮牛肉、夫妻肺片讓人喉嚨冒煙,熱血沸騰,一時暈頭轉向,真的不知身在何處,必得看到撈麵、魚蛋才會醒悟過來!
這是香港迴歸以來的輝煌成就,腸胃的全面中國化,此時再回頭看那些魚蛋撈麵,不免感到單調乏味慘淡貧瘠,一顆愛香港的心一下就被食物收攏了!
其他還有滿漢居、小南國、花滿樓、滿江紅、吳越之家、大平夥……經常走過中環燒烤老店“蛇王芬”,無論如何難能匹比後進的新秀,這是香港的飲食革命,中西餐空前絕後的角力。從前的撈麵、魚丸、花枝、魚皮,逐漸就失去神色。
不僅如此,安東尼·伯爾頓和他的攝製組也來了,報紙徵求讀者給大廚師建議嘗試什麼香港菜色,讓他吃個驚喜。電視上奈姬拉·勞森、吉米·奧力維……也風靡到此地的傳媒,全球化就是大眾化,逐漸侵蝕地方特色與風味。
文明人來到香港街市,看見生猛活跳的活魚海鮮,現買現殺,活生生的一尾魚,當場暴斃在魚販兇狠準確的刀背下,血淋淋剖心掏肺,刀斬斧切,攤開的胸腹,還有一顆猛烈跳動的心,便以為看到了所謂第三世界。
有些魚頑強,颳了魚鱗,掏了腸肚,摘了鰓幫,沒心沒肺,卻還有兇猛的力道,提著魚回家的路上,還在袋裡作臨死的最後掙扎,提袋的手被抽搐抖動的餘力拉扯,有如魚的抗議示威詛咒謾罵,心裡免不了罪惡、愧疚與驚惶,讓魚這樣慘死,都是隻為了滿足私己的口腹之慾。
生存活命,可以如此野蠻殘酷,吃是基本,而且原始,再文明都無法不吃。怎麼吃?吃什麼?素食?肉食?端看你的理性道德與感官慾望如何較量。
根據報道,保護海洋養殖與平衡的目標尚未到達之前,魚在人類的未來世界裡即將成為鮮少而珍貴的奢侈品。亞洲有十億人口主要從海鮮的消費裡獲取動物性蛋白質,佔世界捕獲與消費的一半,白令海峽的鯡魚、紐芬蘭島的鱈魚、太平洋鮭魚,捕撈超過自然繁殖的四倍,百分之七十的魚類資源即將告罄;大量氮與磷的汙染,導致海藻大量繁殖,吸納魚類生長需要的氧氣,二十年不到的未來,就將無魚可吃。
東坡無肉也嫌,無竹也俗,叫我如何不想魚?難哉!
第9章 高麗菜的形象(1)
每個人對待食物都有自己的意見,就像對待女人或男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口味(有人喜歡肉感,有人欣賞骨感,有人喜歡女人身上的氣味,有人欣賞對方的長腿、胸或腰身、腳掌)。談食物也難以避免談性,都是感官慾望本性,靈魂與肉體同等的需求與飢渴。是以我從來不願低貶食慾愛慾。好胃口多欲求,都是健康的顯示,快樂的基本。第9章高麗菜的形象芝麻米粒說
《過於喧囂的孤獨》裡,死了母親的男主人沒掉一滴淚,燒了母親的屍體,捧了骨灰,見了他舅舅,想起母親愛吃甘藍菜,就把骨灰撒些在甘藍地裡,將長出的甘藍也吃了。
這甘藍菜也就是高麗菜。小時候油水不豐,炒高麗菜需要加水燜出一堆湯汁,那汁裡有特殊的甘甜,就像窮日子裡給腸胃的一點慰勞。那一點甘甜在生命裡某個時刻,離家千里遠的地方,不經意就在味覺裡勾起往事,從舌根味蕾那一點清甜的刺激開始,渙漫到童年記憶。
鄉下菜田裡採收高麗菜的時節,總是帶著年的氣息與春日將近的歡喜期待,菜田裡粉蝶翩飛,地裡發出腐爛的高麗菜根味。整個冬天,屋子角落也堆著高麗菜,三月的空氣裡還有那種腐爛的甜味。
因為吃太多,吃傷,吃怕,到了沒有得吃時,又也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