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業笑著解釋道:“大王多慮了。當初淮南實行軍政分離時,這些政策可是同時實行的。”
“當年淮南實行軍政分離時,那些地方刺史要麼轉為領兵將領,以後都作為武將負責征戰;要麼就繼續擔任刺史,不過不再負責征戰。”
“與此同時,淮南又建立了禁軍的雛形,開始將軍中精銳抽調出來,專門負責征戰。”
“那淮南當初同樣面臨各方壓力,但他們堅持同時實行這麼多的改革,這才有瞭如今的局面;難道說大王僅僅實行其中一部分,還要擔心動亂嗎?”
是的,當初淮南的確是同時實行建立禁軍和軍政分離的政策,所有刺史都必須做出選擇。
而一旦選擇做出,日後想要改變就很難了。
這麼大的變動,也全靠當時楊行密威望足夠高,再加上那些老將中有不少都是那種沒多少野心的人,在這些人的支援下,淮南的變革才得以順利完成。
如今的晉國想要同時實行軍政分離和開設禁軍,這其中的風險之大自然是李存勖也不願面對的。
不過如果只實行其中一部分的話,牽扯到的利益就小多了,李存勖還是不擔心的。
所以沉吟片刻後,他鄭重答道:“建立專司征戰的禁軍自然無妨。不過七哥覺得,這禁軍的規模應該多大才合適?此外,將領人選又該如何選擇?”
整個晉國的國力只有這麼多,所以能夠維持的軍隊數量也是確定的。
若是新建立的禁軍規模太大,那就意味著需要從各部將領那裡抽調太多軍隊,顯然得罪人太多,容易引起眾將的不滿。
不過若是規模太小,那又沒多少意義,所以這個度需要好好把握。
只聽張承業肅然道:“大王,這禁軍的規模,老臣覺得一開始不必太多,但一定要選擇精銳將士,並且保證他們的忠心。等到日後再逐漸擴大規模。”
“所以老臣覺得,禁軍一開始只選拔三萬最合適!不過關鍵的是其中要保證有至少一萬是騎兵!”
“七哥的意思是先將騎兵收歸到孤的手中?”
“不錯!我晉軍精銳,主要就在騎兵中,若是控制了騎兵,那麼大王對軍隊的掌控就不用擔心了!”張承業解釋道。
“那麼領兵將領呢?”李存勖的興致也逐漸提高,說話的聲音也變得有些興奮起來。
他既然將楊渥當成自己的對手,自然就仔細比較過兩國的制度差異,明白吳國的一些政策的優越性。
如今雖然不能在晉國完全效仿吳國的政策,不過可以先實行一部分,將來再慢慢改變。
若是最終晉國真能做到像吳國這樣權利高度集中,到時候晉國的實力定然能更上一層樓,並且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時刻擔心麾下將領勢大難制。
“將領的人選,老臣以為最好從那些低沉將領中選拔。”
張承業沒有過多解釋,不過李存勖卻明白他的意思。
當年李克用可是收了太多的義子,所謂十三太保中除了李存勖自己外,其他的都是義子。
這些義子雖然並不是真的兒子,不過他們在名義上同樣有繼承晉王之位的權利,比如歷史上後來的李嗣源就成功登位了。
所以用這些義子來擔任禁軍將領顯然是不可取的。
至於其他像周德威這種老將,明顯威望太高,若是用他們來擔任禁軍將領,那這禁軍是屬於李存勖的還是屬於這些老將的,這真是說不清楚的事情。
最好的辦法還是啟用那些沒什麼威望的年輕將領,至少可以保證他們只會向李存勖一個人效忠。
……
談論了許久之後,李存勖最終下定決心,這才返回晉陽之後就要開始準備開設科舉和擴大禁軍。
這兩點或許還不能做到像吳國那樣高度集權,但至少比以前的晉國能有所提高。
等到將來再效仿吳國進行改革,晉國的國力必然會有極大的提高。
……
當李存勖二人正在商議著效仿吳國進行改革時,嶺南的廣州城中,彭城王劉隱也到了最後迴光返照的時刻。
自從去年病重以後,劉隱雖然多番求醫,但始終沒有好轉。
這期間吳王楊渥還曾經派使者前來探病,並且帶來了一位宮中御醫。
不過不知道是這位御醫的醫術不夠的原因,還是因為根本就不想醫治好劉隱的病情,總之在御醫看過病後,劉隱的病情沒有絲毫好轉,反而在一天天的加重。
到了如今,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