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有人提出,是不是在鑿相鄰石室時,在中間的牆壁上打一個小洞,根據這個小洞判斷一下牆壁的厚度,好決定該打下去還是停止。道理猜得不錯,但是可惜的是,石室壁沒有找到任何小洞,一個小洞都沒有。

可以相信,這些石室是經過施工前的嚴密測量和規劃後才動工開鑿的。不僅如此,對洞窟內石柱的探察,也可以印證開鑿前存在事先規劃的可能。

洞內石柱也和洞體是自然連線,顯然都是用預留的方法鑿制而成。石柱大致呈三角形,尖端朝裡,與石室頂部傾斜方向一致。它們在洞中的排列非常規則,或沿直線等分,或在平面中均勻分佈,這就說明第一根柱子的位置固定以後,其他石柱的位置也就定死了,從而整個石室的長寬也就確定了。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保證石室群體之間的相對位置,那麼第一根柱子的位置也要事先規劃好。

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規劃問題,它涉及到複雜的地下定位和垂直定位,那麼石室的開鑿者是否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呢?

楊鴻勳:很多石室的大廳,它的頂不是平的,是斜的。有的從洞口那兒逐漸向遠處斜下來,洞口在西南,越鑿洞高度越低,一個斜坡頂,這是一種;再有就是四面斜坡,所謂的福鬥形,模仿一些地上的鑿井、小點兒的亭,就有福鬥形的,四面坡,一般大的一面斜坡下去,怕坍塌,留了柱子。但是無論什麼樣的石室內部,預留的各種柱子都是設計好的,可見是預先設計完成了。

石室內的柱子都均勻地在天花板上,不是隨意在這兒留一根,在那兒留一根,那就亂了。容易造成柱子的浪費或者洞穴的倒塌。所以,這樣猜測的話,古人具備相當的承重學知識,他們知道在哪裡應該有承重柱,於是就留一根石柱,留出一個多長、多寬,幾丈長、幾丈寬的東西,多高。再往深挖,又應該留一個了,於是再留一個。並不是隨意像開採石礦、開採石料那樣,這兒留很大一大塊頂著點兒,最後柱子也不整齊。

神秘的巖穴(4)

在石室內部,可以看到經過細細加工過的原始石柱,而且據專家分析,柱子的形狀也經過精細的設計。一般來說,在當時的技術來說,鑿刻出圓形的柱子較為困難,一般的石柱都是採用方形柱墩,但開鑿龍游石室的工匠發明了三角形石柱,這樣一來,遮擋視線和碰撞的機會就減少許多。

楊鴻勳:而且不僅如此,柱子到頂的時候都是有意圖的,底部擴大了,柱子的斷面加大了,這樣接到天花板,承重更大,構造更合理。

在一個狹窄的巖體中,開鑿24個石室,要保證它們結構科學、佈局合理,古人是使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來實現這些規劃的呢?

在歷史書籍記載當中,古人所使用的建築測量工具無非是羅盤、線墜等類似的簡單機械裝置,而這些裝置能夠完成龍游石室的建造嗎?眾多專家也為此困惑不解。

建築學家孫均:那時候肯定沒有測量的儀器,那怎麼給它定位呢?還不能打穿,還要保持一定的間隔,而且牆壁這麼薄,加上地下施工,地面是看得見的,地下看不見,怎麼放線,用什麼測量工具?當時沒有經緯儀,也沒有水平儀,更沒有GPS這套東西,怎麼搞的呢?這些都是謎。

建築學家羅哲文:比如說它這麼高,頂部非常高,加上週圍幾十米的寬度,如果不小心上面塌下來了,就是個問題,柱子的位置和粗細,是怎麼算出來的,現在還不知道。

專家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石室的工程量,一組驚人的數字出現在世人眼前。

這些石室的平均底面積大約為1200平方米,平均開鑿石料的體積為萬立方米,石巖背村已發現洞窟24個,那麼總開鑿量近90萬立方米,如果一人一天可以開鑿並運輸出立方米石料,那麼1000個精壯勞力不分寒冬酷暑、夜以繼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費5年的時間。而這僅是一個保守的估計,因為隨著石室挖掘深度的擴充套件,開鑿和運輸難度都會加大。另外,估計在石巖背村附近還有大量未發現的石室,那麼工程量的推算很可能要加倍。

顯然,這樣一個工程絕非一人一時所能夠完成,它應該是一個歷史性的國家工程,需要強大的政權和財力做支援。

對於類似的工程,在中國首先使人想到的就是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長城是磚土壘砌而成的地上建築,修建時間可謂“上下兩千年”,僅秦代修長城就動用30多萬軍隊,近50萬民夫。秦始皇陵是地下夯土結構的建築,其1號坑的面積就達到萬多平方米,至今仍無法估計出它的用工時間和用人數量。而在世界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