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2。持之以恆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恆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說明,鍛鍊身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經常而不間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鍊目的的。運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鍊,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鍊。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鐘、8分鐘進行短時間的鍛鍊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鍊,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無論如何不能高興時練得累死累活,興奮過去多少天都不練。

3。不宜過量

若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誡人們:“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那麼,運動量怎樣掌握才算合適呢?一般來說,以每次鍛鍊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於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鐘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對於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鐘增加至120次為宜。

4。循序漸進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鍊,應當是輕鬆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彩的,人們才願意堅持實行。即“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行”,這是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的結論。在健身方面,疲勞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輕輕鬆鬆地漸次增加活動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正確的鍛鍊方法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複雜。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鍊,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因時制宜

一般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鍊,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以消除一天的緊張,輕鬆地進入夢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影響睡眠。

許多健身運動,隨時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劇烈的運動,不要在吃飯前後進行,因為在飯前呈現飢餓狀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發生低血糖症;飯後劇烈運動,大部分血液到肌肉裡去,胃腸的血液相對減少,不僅影響消化,還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腸炎等疾病。

6。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專案

老年人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於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量大的鍛鍊專案,如長跑、打籃球、踢足球等。此外,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所選擇的運動專案亦應有差別,如售貨員、理髮員、廚師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仰臥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專案,又由於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總之,體育專案的選擇,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又要適合身體條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宜少參加一些使精神緊張的活動,而體力勞動者則應多運動那些在職業勞動中很少活動的部位。

5.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勞逸適度為養生之寶

治身如治國,晉人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地真》中曾經有較為詳細的說明,他說,“神”好像國君,“氣”好像人民,“血”好像群臣。因此也主張“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抱朴子這一具有宏觀整體思維的養生理論,得到了後世養生家的好評。其實,抱朴子這一“治國如治身”的養生理論的本源卻是出自諸葛亮。諸葛亮,人們都很熟悉。他是我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軍事家,通曉兵法,足智多謀。但是他對養生學也有研究一事就鮮為人知了。他曾說:“夫治國猶如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在諸葛亮看來,智士仁人是安邦治國的根本,養神蓄氣是延年益壽的關鍵。

可是諸葛亮自己卻沒有長壽,54歲就病死了。關於諸葛亮之死因,他的對手司馬懿可謂一語中的,那就是“食少事繁,焉能久乎!”拋開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不談,純從養生學的角度看,他積勞成疾,氣血虧耗,必然加劇衰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