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但是各國的藝術還是各不相同的……
紅衣自腦中冒出這主意之後,一路上都處於一種呆滯狀態。手隨意地擱在腿上、下頜微抬、雙目凝望著車頂花紋,一動不動,仿若入定。
小萄左看右看,若不是她眼睛偶爾還眨一下,還要以為是暈過去了呢。
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倒也明顯。小萄便不打擾,安安靜靜地坐著,由她思量。
內容太多、敲成鼓點太長。且時間不像從前那麼充裕,她沒有那麼多閒工夫去來來回回地試驗哪版節奏最和諧好聽,只能簡單地理順瞭然後就跳。
這樣一來,編出的舞難免奇怪,刻意地敲擊鼓點看上去必定很詭異,容易惹人懷疑。
再者,這麼長的曲子也不好找啊……
.
好在,在二十一世紀這資訊高度發達的時期,她得以接觸過各國舞蹈,其中有一種以節奏十分清晰的……
叫踢踏舞。
為什麼叫踢踏舞?就是因為它跳起來的聲音“踢踢踏踏”的!
較之漢唐舞的水準,紅衣對踢踏舞的掌握程度怕是連“業餘”二字都稱不上——為了解各舞中差別才湊合地學了三個月,基礎動作大體瞭解,編舞、編曲完全不行。
好在那是個速成班,三個月下來邊學基本動作邊教學員練成一支舞。曲子挑的是《大河之舞》中最有名的那首《reelaroundthesun》,動作是在百老匯音樂劇的基礎上精簡的,降低了難度看上去客觀性差了些,但也是那麼回事。
最要緊的,是節奏還對。
小萄緊張地凝視著紅衣,不明白她為什麼突然哼起了曲子,曲調還有點怪。
踢踏舞依靠舞鞋前後的金屬片踏出聲音,紅衣邊哼著舞曲邊回憶著,能把動作回憶個大概。
要為傳信做修改,只要把敲擊的數量、用前腳掌還是後腳跟落地的細節改一改就行了——看起來自然還會有點怪,但至少節奏能做到吻合,會比現編漢唐舞來得容易些。
再說,這東西在古代人眼裡……大概本來也挺怪的。
又拿了一疊新紙出來,紅衣對著書和先前寫下的內容開始找字、畫點數。仍難免會有要重找的地方——比如最先翻到的一個“傷”字是那一頁的第二十五個子,紅衣腦補了一下有腳後跟連踏二十五下的效果……
可能會讓觀眾覺得演員抽筋了。
於是又是苦思冥想地過了一路。
進入祁川邊界時,已完成了七八成的樣子。紅衣合著節奏又哼一邊那首《reelaroundthesun》,過了半首之後發現這曲子也不夠長。
扯扯嘴角,只好悶頭先接著譯,至於長度問題,回頭挑幾個可以重複的段落多用兩遍好了。
.
塞外的氣息越來越明顯了。
說不上這種差別是怎麼來的,似乎連風都和長陽城的風不一樣。嗅上去更幹一些,帶著點細沙和青草混合出來的味道,獵獵地輕吹,偶爾能聽到風掠過牆壁的劃響。
天色還是一樣的藍,然則舉目望去,視野卻更開闊。不似長陽城那般怎麼看都難免有一處屋簷或是亭臺落入眼中,這裡的許多地方一眼看過去沒有任何建築物,再使勁往遠看才得以瞧見些小山什麼的。
紅衣卻沒太多心思去欣賞美景。心情太複雜,眼皮底下全是事就算了,若回憶一番……上次在這祁川,差點把命丟了。
還有三個竹韻館的舞姬命喪於此,後來有沒有好心人為她們收屍也不得而知。
綠袖在熙原,祁川西南角,與赫契只一線之隔的地方。
她在這裡用的不是真名,大約是因為她來過這裡、謹淑翁主在長陽的名頭又大,怕被赫契人查到端倪。
紅衣進了城便開始四處打聽,詢問有沒有一個叫“青袂”的舞姬。倒是一問就打聽到了,那在街邊吹糖人的老伯笑呵呵地告訴她,那是熙原一地名氣最大的舞姬,長歌館的老闆娘。
紅衣假裝剛知“長歌館”這三個字一般點點頭,又問他這地方怎麼走,那人和善地指了路:“沿著這條街往西一直走就看見了,門臉很大,不會走錯。”
“多謝老伯!”紅衣高興地道了聲謝,看他攤上寫著“糖人三文一個”,就摸了十文錢出來,挑了兩個糖人,讓他不必找錢,算是答謝。
兩個糖人一個都是小鴨子的模樣,但姿態不同。紅衣含笑給了小萄一個:“喏,這一路擔驚受怕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