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同學們,買好大餅,用擲鐵餅的勁頭,隔著圍牆、馬路,拋到第二師範的院裡。時隔幾十年,我對這篇作品的印象還非常清楚……②
自然是現實的刺激使他對這篇小說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在那樣的環境裡,儘管他在課堂上誦讀著《韓非子》(說實在的,他對這部書還是喜歡的),按照老師的要求用古文寫文章,在課下,他可是去讀《子夜》,並用曉暢的白話文去寫論戰的文章了。
他先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子夜》。按照他的說法,“20年代和30年代的交接期,是革命思想大傳播的時代,茅盾同志創作《子夜》,也是在這種潮流下,想用社會分析的方法,反映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併力圖以這部小說來推動這個偉大的潮流。”①作為中學生的他,也是從這個想法出發,去寫論戰文章的。
他寫的是一篇讀書心得,投給了開明書店辦的《中學生》雜誌。稿子被採用了,登在1934年1月第四十一號上,這時他已臨近畢業了。文章的題目表示著他的思考力已經走向成熟——《〈子夜〉中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