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募兵的疑慮(求月票)
****
由蒙軻和蔣義涵一同署名,請在遼東募兵的奏章送達北京時,秦牧正在皇極殿與大臣們議事。
因蒙軻和蔣義涵的奏章是以六百里加急的形式傳送,所以直接送進了金鑾殿,無須再經過兵部傳達。
秦牧看完之後,讓侍殿的太監當廷念給殿中大臣聽。
戶部右侍郎楊超一聽說又要募兵,立即反對道:“啟奏吾王,我朝如今已養兵五十又五萬,糜費浩大,況乎今日建奴已滅,中原漸穩,本應削減兵員,減少國庫開支,以惠民生。當此之時,豈有不減反增之理。”
禮部左侍郎艾南英也跟著說道:“臣以為楊大人言之有理,縱觀歷朝歷代,國家初定之後,無不是削減軍用,予民休養生息。如今中原剛剛納入大秦治下,各地十分殘破,萬千生民嗷嗷待哺,此時吾王理應想著如何裁撤兵員,減少軍費開支,以濟斯民,實不宜再增加募兵。”
楊超和艾南英倆的話並非書生愚見,各朝莫不如此的原因很簡單,統一天下前,一般仗都打了多年,山河殘破,民不聊生,這個時候天下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
這次北伐,大秦摧枯拉朽,兵力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確實不宜再擴軍。若再擴軍,一方面會造成國庫不堪重負,另一方面,各地因為缺少男丁,勞動力嚴重不足,。
秦牧其實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他也有意裁軍,改成徵兵制。所謂的徵兵制,並不是後世才在,在古代,通常都會規定百姓服役,唐朝的府兵制,連兵器都是士兵自己打製的。
明代的軍戶。也是子承父業,代代相傳。總之,古代的徵兵制,不象後世那樣,是由你自願參軍。在古代你不願意,也得強制服從。
在這個大前提下,秦牧確實不想再增加募兵數量。他向殿中大臣問道:“蒙軻和蔣義淥在奏章上提到,關內計程車兵到了遼東,難以適應秋冬季節巨大的晝夜溫差,很多人因水土不服而病倒。這也確實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若不在遼東募兵,各位大臣還有什麼對策?”
吏部左侍郎岑嶺南說道:“啟奏吾王,臣以為,中原將士剛出關,有些水土不服的現象是常情,時間稍長,便會慢慢適應,吾王不必太過於著急。
如今大秦軍兵力已不少。而且現在地方上勞力嚴重不足,如果再募兵,不但會給國庫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而且會使上地方上勞力更加缺乏。對民生的恢復極為不利。
況且在遼東募兵,用於關外作戰,這會造成很大的隱患。明朝中後期,遼東兵將多為當地人。祖大壽、吳三桂等等,實際上已經是尾大不掉,明庭幾乎難以管制。此前車之鑑,不可不防。”
這一點倒是真的,崇禎年間,遼東軍實際上都控制在當時的遼東大族手上,象祖大壽、吳三桂這些人,與其說他們是聽崇禎的命令在抵抗滿清,還不如是他們是在保護自己家族的既得利益。
明朝的京城離遼東其實不算很遠,還出現這種現象。以後大秦定都南京,山高皇帝遠,是不是會促使這種現象加速出現呢?
總之,明末的遼東軍事集團的形成,雖然有他複雜的原因和過程,但既然有過這樣的先例,大秦就應該儘量去避免。
在後世,大致上也都是採取異地駐防的制度,要防止的正是類似於祖大壽、吳三桂這種本土化的軍事集團出現。
由此看來,遼東的防務,如果全依靠遼東人來擔當,確實不是辦法,這會削弱朝廷對遼東的控制力。
蒙軻上表請求在遼東募兵這件事本來看上去很簡單,就是為了解決關內士兵水土不服導致的戰鬥力不足的問題。
但仔細討論之後,卻發現這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魯莽行事,會帶來很多預料不到的後遺症。
秦牧接著問道:“蒙古正值大亂,大秦在遼東的兵力必須加強,並且要能迅速形成戰鬥力,以進一步控制漠南蒙古,否則等漠南蒙古自然兼併,完成了勢力重組,對我大秦將極為不利。”
司馬安出班奏道:“秦王所言極是,臣以為,有些事雖然要留心防範,但也不可因噎廢食,遼東苦寒,民風剽悍,不少民間青壯上馬即能作戰。招募此類青壯入軍中,一來可以減少地方上發生叛亂的機率,有利於遼東穩定,二來可以迅速增加遼東軍力;
臣以為,要防止遼東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在將不在兵,從遼東當地招募士兵,從關內調派將領,一但遼東籍士兵因功升至參將以上的高位,就調入關內,不許再留於遼東本地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