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國謀求利益。甚至於早先就連軍餉也沒有,被招募的‘遊勇’們還要自備乾糧,要不就只能餓著肚子跟敵人作戰。
或許有人又會問,既然如此,還會有人願意去當這個時期的‘兵’呢?
有的,因為參與戰爭的報酬十分豐厚。
這句話與先前並不矛盾。被氏族招募的遊勇們雖然得不到絲毫的軍餉,但是他們卻可以憑藉自己的身手在戰爭大撈一筆:用獵獲的敵人的頭顱,去找氏族交換酬金。
這就叫做‘狩人獵顱’,是早先軍隊尚未形成普遍概念時低層農民堪稱趨之若鶩的一種賺錢手段。
在非戰爭時期,那些‘遊勇’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身份。獵人、石匠、商人、甚至是無所事事的潑皮等等,但是一旦領導著氏國的氏族發動或被動發生戰爭,他們便搖身一變成為民兵,在戰場上狩獵敵人的頭顱:將敵人殺死後砍下頭顱,待戰後向氏族交換酬金。
因為是高危的職位,因此氏族發放的酬金也十分豐厚,若是實力足夠強大,一名士兵在戰場上差不多能狩獵五、顆敵人的頭顱,這遠比他們辛辛苦苦幹一年的本職還要多得多。
這種募勇的戰爭方式,一直延續到先秦。甚至於到七雄並立的年代,還是有許多國家——因為百年的兼併使得氏國不再是一兩個大姓氏族控制整個國家的局面,官僚制度已初步形成,因此不能再稱之為氏國——習慣延用這種招募兵勇的方式。
但很遺憾,‘氏族募勇’的方式迅速被初具成形的正規軍隊所擊敗,想想也是,一幫根本不具有配合的農民兵,如何打得過進退統一的正規軍?再加上兵法、軍陣的出現給予了‘氏族募勇’最後也是最猛烈的一擊,終於使得‘氏族募勇’被歷史淘汰。被無數人力物力供養的正規軍所淘汰。至此,‘氏族募勇’所招募的‘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