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9部分

他壞話,洛小仙暗恨忖思,表面上很是無奈的說道:“辦法倒是不差,只不過難以實施,除非有人能夠寫。”

洛小仙本想說寫幾首詩詞的,但覺得這樣太明顯,立即改口道:“寫個引人注目的新劇本出來。”

( )

第二百九十二章偶爾改行

話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劇本的好壞決定了戲燦剛糊州與否,說白點就是決定了觀眾是否願意掏錢打賞,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編個劇本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畢竟古代並不像現代一樣,能透過各種途徑吸取諸多必要資訊,東拼西湊的,編個好劇本不易,但弄個一般的卻不難。

要知道古代戲劇開始的時候與祭祀密切相關,後來經過發展,慢慢演化成為戲劇,到了唐朝,或者是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信徒,寺院戲開始在民間盛行,宋朝建立,制訂寬鬆的惠民政策,因為沒有戰亂,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瓦肆文化應運而生。

隨著觀眾的需求,劇場也已由平地設壇演進為專供戲劇演出的戲樓勾欄,且戲劇本身也從優戲的滑稽轉變成為敘事、抒情為主,正是由於這種情況,對於劇本的要求也更加的高,因為經過十幾或幾十年的薰陶,觀眾已經不是隨便幾個。逗趣就能糊弄過去了。

特別是杭州這樣的大城市,廂坊之中不知有多少個勾欄戲園,可是劇目就是那麼幾個,重複再三的觀看,是人都會產生厭倦感,觀眾不捧場,戲園自然要想方設法加以改進,所以有時候同一劇戲,但是卻有不同的十幾個版本。

只是這些劇本都是大同小異,長久下去,百姓也瞧出端倪來,自然不再買賬,經過不斷的探索,戲園發現能行之有效的吸引觀眾的辦法只有一個,畢竟大多數百姓都是比較喜歡喜新厭舊的,唯有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保證戲園長盛不衰。

但推陳出新談何容易,這點陳氏兄弟深有體會,他們在戲園中的職務,就相當於現行的編劇,負責編收集素材寫劇本,問題在於,兩人是農戶出身,大字是識幾個”且也走南闖北過段時間,也有些見識,但畢竟不是專業出身,平時酒活不絕的說上幾段奇聞逸事不成問題,而要他們將故事編成劇本,那就著實為難他們了。

不是不懂編寫,而是編成匕演之後觀眾並不感興趣,就像他們前不久,以自身發生的事情為原型,編了劇楚質斷案的戲,上演後反應平平,前面兩三天觀眾還覺得新鮮,過後就沒了興致,連個叫好聲都沒有,更加不用說打賞了。

這讓陳氏兄弟非常的失望。如今再聽洛小仙的愁怨聲,頓時滿面的羞愧,如果不是覺得在此時此刻,不能對不起美女班主往日來的照拂。兩人肯定無顏留在勾欄,掩袖而去。

其實也不怪他們,編一劇好戲,多多少少要有些才情,然而在宋代優待士大夫的國策下,有才情的人哪個不有意於科舉功名,就算偶有些不得志的落魄書生文人,也紛紛給些大戲園拉攏而去,有幾分傲骨的;甚至寧願餓死在街頭,不也願意混跡在士大夫們眼中極為卑賤的勾欄之中。所以說劇本易得,好劇本難求,正是勾欄戲園裡存在的普遍現來

真實的歷史中,只有在幾百年之後,蒙元入侵中原,將漢人視為奴隸,一些文人士子對蒙元政權極度不滿,就算引頸死於屠刀之下,或者寧願從事以往眼中的卑賤行業養家,也不願屈膝從賊。不過,就是在武夫當國,文人如草芥的情況下,戲曲得到大大的發展,到了明漆時期,難登大雅之堂的戲劇,反而成為上層社會接受的主流文化。

不過如今多了個楚質橫空出世,也不知道戲劇的輝煌到底會提前降臨,還是推遲多幾百年才得以發展。

洛小仙不知,也不管戲劇的興盛輝煌將在什麼時候出現,現在的她,只關心自己花費數年心血建立而成的戲園還能不能經營盈利,如果不能,趁著還沒有關門,儘早找個買家盤出去,但沒到最後關頭,她也捨不得這樣做,況且盤賣戲園之後,那些跟著她多年的伎人們該如何安排,也是困擾她的問題。

畢竟相處日久,大家有感情了,不是說捨棄就能捨棄的,而事情的轉機就在那個沉默不語的楚質身上,纖手拂著白謹瑜的秀髮,見楚質還是沒有表示,洛小仙心山良是不爽,小心眼地尋思著,是不是在什麼時候向月香讒言幾句,做回棒打鴛鴦的事情。

劇本,白謹瑜秀眉輕蹙,這個還真是沒有辦法,如果說是琴曲樂譜她還能幫襯幾分,或者編排幾場舞蹈也沒有問題,但是很少接觸戲劇,可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說實話,洛小仙何嘗不清楚白謹瑜在琴樂方面的天賦,只不過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