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暗自尋思。無緣無故的,沈遼為何冒出來幫腔,難道他就是印社的幕後東主,有此可能,,
隔壁,一間裝飾華麗的廂房之內,楚質舉杯說道:“睿達,謝了。”
沒問楚質為何讓自己出面說那番話,沈遼飲盡回敬,輕笑說道:“唉,誰叫我在你手下聽差使喚。不得不從啊
“還說呢,你這個幕僚,真是不盡職,一月到頭,點卯出現的次數。屈指可數。”楚質心中感激,卻笑罵起來:“白領俸祿的差事,我也想做。”
“別說我,你這個知縣也不務正業。救災,治湖,出書,樣樣有你份。卻沒見你坐過幾天簽押房沈遼毫不客氣的回敬:“昨兒劉主簿還報怨著,讓我勸你收下心,有點知縣的自覺
嬉笑怒罵,酒研耳熱,有幾分飄飄然,楚質無意似的問道:“對了。文通在江寧可好?。
“好得很,我姐正張羅著幫他說門親事。
”沈遼俊逸臉龐泛起幾分紅暈。似乎有些醉了。
“好事呀,到時一瘧給他奉上份大禮楚質笑容滿面,繼續問道:“江寧與杭州也不算遠,成婚之禮,是回鄉舉行吧。”
( )
第三百六十八章家事
另彎抹角打探法瑤的情況,可惜流遼似平也不其瞭解,佩哪小杯悶酒,見到沈遼酒意上湧,快要醉暈之時,急忙勸阻,送其回家。
世間,流傳最快的往往就是秘密。席間,書商們無不誓言旦旦,然而,集門之後,所見所聞,卻以最快的速度傳到許多人耳中。
州衙之內,范仲淹從浩繁的書案文海中抬起頭,淡淡說道:“也就是說,印書錢資是由印社自理。定價出售乃是其自發行為,與楚知縣無關,所謂的斂財之舉,不過是流言而已。”
“確實如此。”顧可知笑道。
“哦。”范仲淹微微點頭,繼續埋首書案。
等了片玄,不見動靜,顧可知掂了掂手中的本子,十幾本,每本幾頁。長篇大論,分量不輕,捧著都有些累,忍不住問道:“那麼,”太守,這些摺子?”
“酌情處理。”
得到這個答案,顧可知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了,點頭應聲,慢步退出。正好衙門廚房缺少幾個生火引子,煮菜燒飯的大師傅報怨許久了,得趕緊給他送去。
“扒子,年輕,澀嫩,不過還算可教
至此,有關楚質負面流言悄然生起,又無聲的沉寂消失,眾人的注意力又專注於西泠印社上面,印書不要錢,反而倒貼稿費稱為熱門焦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印社相繼推出幾位大儒的書集大作,自然又引發一陣搶購風。
漸漸的,有人驚訝印社為何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數十萬字的著作。這分明不合常理,其中必有緣由,不過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風波平定,拋去彩印,范仲淹撰序、點評的外衣。人們重新審視楚質的詩詞集,卻發現一個令人驚奇的地方,就是楚質所作,必是流傳甚廣,堪稱精品的佳句,肯定如此,如果不能為後世傳誦,他未必半記。
驚訝之餘,再縱觀全文,每首細讀,只覺回味無窮,詩詞風格變幻莫測,言情的悽婉動人,抒志的立意高遠,令人感同身受,心懷敬意,好書不怕缺少發現之人,書集裡的詩詞都是經過楚質精心細選出來的,本就吸引目光,又附有范仲淹的親筆點評,更加引人矚目,想忽略都難。當然以最快的速度向四方擴散。
如果說,之前楚質只憑借幾首詩詞為人所知的話,那現在,隨著詩詞集的流傳,其名氣又盛漲幾倍,讓那些時常關注他的人很是喜悅。
“總算有幾分良心,沒忘記我這個小叔。”
汴梁楚家,摸著製作精美的書集。楚潛一邊抱怨,笑容卻是不減,固然已經有子嗣繼承香火,然而對於楚質,他依然關愛有加,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而已:“書信少了,回頭捎信罵他幾句才成。”
“一方知縣。雜碎瑣事,樣樣不能離心,忙碌了吧。”楚洛在旁為兒子開脫道。
“有道理,不過那更加要寫信回來。好讓我給他支招。”楚潛說道。幾任知縣,他對於該如何處理縣務簡直熟得不能再熟了。
“何必用你。”楚洛說道:“沒聽人說嗎。深得範知州器重,時常耳提面命。”
“質兒呀,什麼時候都有讓人好生羨慕的運道。”楚潛感嘆起來。
“做叔父的,反倒嫉妒自家侄子來。”楚洛笑了笑,輕聲說道:“聽說範公治下嚴厲,不知質兒是否能受得住。”
“二哥寬心,有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