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大同之中又有小異。
正是有了以上這些異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途徑也就註定不能全盤照搬國外的範例,而只能在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年代學研究條件和經驗的基礎上,按照中華民族文明的特色,走出一條獨到的研究和探索之路。或許正因為如此,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和手段以及將要獲得的成果,在構築起華夏文明大廈的同時,也必將對近東與西方古典年代學的研究有所啟示,並對整個世界歷史年代學研究作出非凡而獨特的貢獻。
同國外在年代學研究中極其重視古代文獻一樣,為了提高研究的整體性和科學性,夏商周斷代工程設定的第一個課題就是“有關夏商周年代、天象及都城文獻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負責這一課題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室主任楊升南和副主任羅琨。
課題組受領任務後,首先要對從先秦至清代文獻中有關年代、天象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輯集,建立計算機資料庫,供研究者長期檢索研究。與此同時,在大量佔有資料的基礎上,對文獻所載夏商周積年、諸王世系、在位年數及編年研究中的定點定位等問題進行異說排比,分析研究造成分歧的原因,判定其中比較接近史實的記載,為夏商西周編年研究和天文年代學研究提供比較堅實的依據。經過羅琨、王貴民、張永山、曲英傑等學者的努力,先後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資料中,對近400種古籍進行了普查,從中選錄出有關三代年代和天象記載的史料總計30餘萬字,錄入計算機,使資料庫得以建立並投入使用。負責夏、商、西周編年研究的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朱鳳瀚和北京師範大學彭林教授,在全面彙集有關典籍文獻的基礎上,對有關夏、商、西周諸王世系與在位年數、積年的諸種說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辨析,找出了不同說法的分歧所在,說明各種說法的可靠程度,去粗取精。同時對文獻中反映出來的不同的紀年體系進行科學分析,解釋其編排依據並加以鑑別,然後將這些研究文獻編輯成書予以出版。由彭林主要組織和編輯的《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和以朱鳳瀚主編的《西周諸王年代研究》兩部專著,為整個夏商周斷代研究,特別是為《夏商周年表》的編排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產(7)
從羅琨等學者選錄的傳世文獻中可以看到,夏商周三代的歷史記載枝蔓繁雜,神話、傳說、史實和揣測交織在一起,尤其在年代的劃分上,更是眾說紛紜,形同一團亂麻。但若從傳說的古史和科學的古史兩個系統仔細分析研究起來,還是可以看出整體的脈絡,特別是從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更能看出夏商周三代的概況。
關於夏代之前的歷史,不僅社會生活的一般狀況極其模糊,連時間、地點、人物及世系等諸要素也是雲遮霧罩,難窺真顏。司馬遷收羅各家異聞傳說,把那些遠古的人物事蹟如黃帝、炎帝、蚩尤、顓頊、高辛(嚳)、堯、舜等等三皇五帝加以梳理編排,統統歸入《五帝本紀》,權當《史記》的卷首開篇,接下來就是對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後歷史的敘述。
按照《史記》的說法,夏的第一位帝叫禹,之前是舜和堯兩位帝,他們都是五位古帝的後代。據歷史留下的文獻資料看,堯號陶唐氏,都平陽,居地在西方;舜號有虞氏,生於諸馮,卒於鳴條,從地理位置看應屬於東方。禹的父親鯀,居地在崇,崇即嵩,應為河南嵩山一帶。禹原住在陽城,後都陽翟,這兩個地方後世學者大都認為應在河南偏西地區。如果從三皇五帝到堯、舜、禹等幾位重量級人物對後世留下的影響來看,禹的名聲最大。同許多古老民族都說遠古曾有一次不可抗拒的天災——洪水一樣,據說在帝堯之時,也遇到了波浪滔天的洪水,搞得天下人民苦不堪言。為了治理洪水,讓百姓安寧,帝堯讓鯀主持治理,結果9年而無功,洪水照樣氾濫成災。堯一看這種狀況,不得不另請一位叫舜的高人出面沒法。舜得到重用後,以天子的權力四處視察災情。結果發現鯀搞的那一套以堵為主的治水方法亂七八糟,壓根不能湊效。為樹立朝廷的威儀尊嚴和平息小老百姓們的哀怨之氣,年輕氣盛的舜一怒之下將鯀殺死於羽山之野。此舉令天下百姓為之叫好,都認為殺得好,殺得及時,大快人心。事過之後,可能舜感到自己對鯀的問題處理有些過火,心生慚愧,遂產生了同情彌補之心。或者禹本身在道德、才能等軟體和硬體上都具備了為官治水的條件,並有幸落入舜的法眼。未久,舜就舉薦鯀的兒子禹出來繼承其父的事業,治理仍滔滔不絕,氾濫成災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