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點:後視偏差
當知道一件事情的結果時,很容易對以往的資訊做過高的評價,往往在事情發生後,才覺得自己事先的判斷很準確。
當你去採訪一個罪犯,周圍人給你的,一定是可疑事件與不良蹤跡;當你去採訪一個英雄的事蹟時,周圍人給你的,一定是感動細節和新增故事。
我們每個人的想法,都被“倒回去”修改過了,“後視偏差”讓每個人都有一種所謂“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怪異心理。
買一贈一”總讓你覺得自己好像賺了挺大便宜,其實,你只是在別人設定的比較體系中,覺得自己佔了優勢而已。手機套餐、網費套餐,算起來單位時間的確很划算,可是,你忘了自己的需求量其實並不多,讓你放開了去用可能也沒到套餐的上限;還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卡、美容卡、髮型卡塞滿了你的口袋,可是,等真正用的時候,卻發現像用一件即將過期的產品一樣毫不留情……
13.緊緊咬住那個誘餌
你打算買一雙鞋子,坡跟,舒適版的,出去玩也不累。你看好了A,可是轉念一想,再轉轉吧,反正還有時間。於是,你在相鄰專櫃看到了B,這是一款時裝版的,錐形跟,比較好搭衣服,但是沒坡跟舒服。
你猶豫了,在商場來來回回地轉。
直到遇上第三個選擇C──還是錐形跟,沒你看到的那雙好。但是,足足比它貴了200塊。
三雙鞋,現在你會選擇哪一雙?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雙,也就是B。一個新選項的加入,不僅不會分走已有選項的機會,反而會使某個舊選項更有吸引力,這就是“誘餌效應”。
試想,如果沒有C這個誘餌,怎麼會讓B以如此壓倒性的優勢勝出?甚至讓你忘了,其實你是鍾情於A的。你進商場的目的,是在找一雙舒適版的鞋子,B完全不是你的目標。不過是C的存在,讓它顯得更有吸引力而已。
你去買一個電子產品,都是新款,一個有優惠,一個沒有。“沒有優惠”似乎昭示著一種身份,馬上就吸引了你的眼球。這時,服務員突然說,等那款做活動了我通知你。沒幾天,你收到了簡訊,興沖沖跑去買了你可能並不十分喜歡的那款。
後悔不迭時,你發現,其實選項不過兩個,A和B,“沒有優惠”的那個B+,無疑是商家生造出來的誘餌。他們很清楚,有了這個B+,B一定不愁出路。
麻省理工學院有個教授做了這樣的實驗:他收集了許多年輕人的照片,組成吸引力相似的對子。如果拿一對這樣的照片去問別人“你願意和誰約會”,選中任何一人的機會大約是50%。然後,他製作了誘餌: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變形,成為一個很相似,但是醜一些的候選者(誘餌)。這時,再讓人在三者中選一個時,那個“誘餌”的原身(目標)被選上的機會就增加到75%。
奇怪嗎?一點兒也不。不信,看看生活中吧。
一個女孩,如果身邊有個特質和她比較接近,但相貌略差的閨密,那麼,這個女孩的出彩率往往高於單槍匹馬的美女。
一項總結,如果恰到好處地擺在一個略差一點的總結後面,那麼,這個總結的好感率通常高於後面所有的總結。
一個孩子,你不覺得好看,如果身邊總是跟著一個比他笨一點、差一點的夥伴,那麼,這個孩子可能突然就變成了天使……
一切錯覺,都來自參照系。可以說,“誘餌效應”改變了你的參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這個角度上來。所以,那件你本身並不感興趣的東西、並不喜歡的人,突然散發出致命的吸引力,讓你為之著了魔。
商家常常喜歡這麼幹。“買一贈一”總讓你覺得自己好像賺了挺大便宜,其實,你只是在別人設定的比較體系中,覺得自己佔了優勢而已。手機套餐、網費套餐,算起來單位時間的確很划算,可是,你忘了自己的需求量其實並不多,讓你放開了去用可能也沒到套餐的上限;還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卡、美容卡、髮型卡塞滿了你的口袋,可是,等真正用的時候,卻發現像用一件即將過期的產品一樣毫不留情……
如果你根本不去理會這些,其實生活中也沒缺少什麼,正是那些你自認為省錢的舉動套牢了你,讓你無法抽身。
那天下班,同事正在招呼人去漂流。兩天前,她招人一起去玩高爾夫。原因僅僅是,看著便宜就組團了。比如,原價106元的套餐,現在只需要39元;原價398元的身體護理,現價58元;原價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