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佔領蘇伊士運河但已經正式宣佈封閉紅海通道,美國人順利達到了第一個戰略目標。
這對歐洲人的打擊很殘酷,事實上正因為美國具有全球基地他才能迅速集中軍隊從南非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北攻擊東非國家,這也是歐中俄三方目前都還不具備的戰爭能力。
中大西洋戰場,繼阿猶恩陷落後,4月22日美軍開始攻擊西屬加那利群島,4月24日,西法艦隊和美第3艦隊發生首次大規模的交火,雙方都試圖用艦載機和遠端反艦導彈去襲擊對方的三艘航空母艦,同樣,雙方也動用了大量的陸基戰鬥機來幫助,激戰4個小時卻都未能突破對方的防禦。從戰術上看,歐洲人損失17架戰鬥機,美國人因為屬於防禦方損失稍微大了一點,但歐洲人並沒有解決第三艦隊對加那利群島的威脅,美國人在戰略上仍然處於進攻態勢。
4月28日,加那利群島陷落,歐洲人賴以保護摩洛哥和西班牙的海上屏障僅剩下葡屬馬德拉群島一地,美國人不斷地調集兵力,準備一舉佔領這裡並順利威脅直布羅陀海峽通道,從西面截斷地中海最終迫使歐洲主動停止戰爭。
由於美國已於4月19日封閉了紅海通道,因此4月16日從印度洋艦隊抽調組成的中國兩航母遠征艦隊被迫返航,歐洲人急切地希望中俄立即發動阿留申群島戰役開闢“海上第二戰場”,從而減輕自己面對的9艘航空母艦的巨大壓力。
善後工作委員會已經在4月30日正式解散日本現內閣併成立三島自治委員會,分別委任川崎南記、武義則和民主黨黨首祈樸佑二為本州、四國及九州的自治委員會主席。
按照協議,賦予各級自治委員會的定義就是具有臨時地方政府和臨時地方議會常設委員會兩種性質的權力機構,組建時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設定,恢復自由選舉時按照相反的方向進行替換。協議賦予自治委員會地方治理全權,既是臨時行政機構又是臨時議會,既是立法機構也是權力執行機關。同時規定,三年後的自由選舉將從最低一級的市開始,選舉出正式市級機構後再選舉縣議會議員,等縣級政府和議會成立以後再依據人口狀況由普選產生全日本的200名制憲委員會正式委員,四島制憲委員合併後與10%的軍官代表共同開會以一年的時間來擬定新日本憲法草案。經各縣提出修改草案和在國內徵集選民的修改意見併成為最終文字,將在兩年內完成全民公決,第7年年底或者第8年恢復組建日本的立法和行政機構,收回國家治理權力。
也就是說,三島自治委員會將至少存在8年時間左右,不管以後自由選舉的情況,反正這個委員會中的地位在8年內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
按照約定,每個自治委員會各有正式委員11人,除主席和警察總監屬於當然委員外,主席所在政黨派遣委員5人,另一在野黨指定4人,也就保證在每一個委員會中都有10%的軍官代表和40%的反對黨代表。這種設定符合日本現有黨派的實力分配,基本上也都能夠讓三方面滿意,因為在本州和四國地區自民黨牢固佔據了6席,就是不算軍官代表也能夠確保自己的想法得以順利推行。反過來,民主黨也對這樣的安排沒有什麼過分的意見,自己在九州也是執政黨,也同樣佔據了6席,自然就可以大肆推行自己“治理國家的政策”。
佔領當局任命前日軍總參謀長江戶邗佐海軍上將、陸軍參謀長高橋欣武上將、空軍參謀長巖井倉上將分任三島內衛警察部隊總監,另委海軍副參謀長豐島池代中將為新日本海上警備總司令,統率由3個“十二、十二”艦隊組成的守備艦隊,成為相對獨立的海上警備力量,主要作用就是警戒、反恐和緝私。
另外4個“十二、十二”艦隊混編成的遠征艦隊將享有外籍軍團的名義與待遇(其實,這個做法也挺黑的,說起來法國外籍軍團再怎麼也是由法國人出錢出炮武裝的,而日本的外籍軍團連軍艦都是自己出的),24艘制海攻擊艦8艘美製防空系統指揮艦,16艘反潛/攻擊艦及大量掃雷及輔助艦艇和4艘兩棲攻擊艦、15艘“靜岡”級常規潛艇組成的日本遠征艦隊是絕對的精華所在。為便於管理中方將其分成兩部分,太平洋艦隊所屬部分歸原第3特混艦隊司令海軍中將渡邊圭二率領,準備嗣後隨同太平洋艦隊參加阿留申戰役。印度洋艦隊所屬部分歸原第2特混艦隊司令海軍中將武藤太郎指揮並立即進行演練,預備1個月內將在太平洋艦隊的“幫助”下正式歸建威懾美第77特混艦隊。
從5月初開始,華軍正式開始接收縣級政權,善後工作委員會派遣27名大校以上級別的高階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