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
當時甚至還請了地質專家來,都看不出個所以然。但專家卻表示,這裡地質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不打地基,蓋個一層的火葬場那是綽綽有餘的。
所以到後來沒辦法,特意買來了很多的大鋼板鋪在上面,先是將其蓋住,然後再鋪磚建房,這才將火葬場建了起來。
也就是說,火葬場的下面,有很多坑坑洞洞。而奇怪的事,就發生在這些坑洞上面。
也不知道是當初建設方偷工減料還是怎麼地,火葬場內的水泥地面和地磚壞得特別快,還不到三年,外面地磚爛的爛,碎的碎,屋內的水泥地就跟就跟土牆似的,從上面一走,就亂掉渣滓。
但當時火葬場的“生意”並不好,老家人還是習慣土葬,雖然肯燒的人家也有,卻寥寥無幾。
這種情況下,再花大價錢去維修地面就是個問題了。火葬場是要創收的,現在非但不掙錢,每年還要供著各種花銷,上面自然不肯撥款維護。
漸漸地,人們在上面走來走去,那些個當初蓋在洞上的大鋼板逐一都漏了出來,走在上面“咚咚”直響。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有人聽到,就算沒人走,那鋼板也經常會自己發出“咚咚咚”的響聲,就像是有人躲在下面敲打一樣。
第十七節 關不上的窗
起初大家並不在意,都以為是人走在上面,鋼板受力不勻所造成的。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因為那些鋼板發出聲音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甚至有時候會很有節奏地響上一段。真的就像下面有人在閒來無事敲著玩似的。
於是流言蜚語就傳開了,越傳越邪乎,到最後,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認為,那些坑洞是通往十八層地獄的,聲音是小鬼們要出來的訊號。更有甚者,認為火葬場其實根本就沒有燒過人,他們的鍋爐裡面就是個大坑,直接把人推進去,到時候拿些替代品出來,就說是骨灰,這樣可以節約成本。
重壓之下,火葬場領導為了保證以後的經營,決定掀開一塊當眾看看裡面是什麼。選定了最早開始發出聲響的那塊鋼板,把周圍的地面全都清理乾淨後,就讓幾個工人將其抬開了。
這一開啟不要緊,只見在洞口下一米多處,竟然填滿了粘稠的黃泥槳子,還不停地咕嘟咕嘟冒泡,就像被燒開了似的,偶爾還會從下面翻出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看不清是什麼。
眾人正打算撈出來一些看看,那黃泥漿子卻逐漸開始往回退去,等找來工具,早就無影無蹤了,只剩下一個冒著腥氣的黝黑洞口
不看還沒大事兒,這一看算完了,事情一下傳開,說什麼火葬場裡面開了海眼,暗示災禍不斷,從此再也沒人肯來火葬場火化了。又堅持了半年後,火葬場不得不宣佈……關門大吉。
不過隨後有關單位對其進行了拆除,畢竟剛建起來,許多東西還都是新的,多多少少能賣點兒錢。
從此,喧鬧了幾年的亂葬崗又恢復了從前的幽靜,唯一不同的是,這裡種上了許多樹,地上還有很多被遺棄的鋼板,卻又顯得更加陰森森的了。
故事二:關不上的窗
這件事發生在舅奶還年少的時候。嫁給舅爺前,她住在自己家院子的南屋。
這個南屋挨著院牆,後面就是另一戶人家。但是兩家各有各的院牆,所以他們之間就有了一個半米左右的空隙,被夾在院牆中間。
南牆和東牆上各有一扇窗戶,後來可能是由於長年見不著太陽,也怕跑小蟲子什麼的,南牆的窗就不再開啟,再後來就乾脆用一個衣櫃給擋著,徹底不用了。
舅奶說記得有一年夏天很熱,她早上起來就盤算著把南牆上的那扇窗開啟,這樣能吹吹過堂風,也許到晚上了就不會那麼悶。
那時候的窗戶還是一根中軸,然後透過推上面或是下面,可以跟個風車似的打轉。舅奶推開衣櫃,搬來個凳子站上去,撕掉了封在窗欞上的一圈黃紙。那時候她年紀小,以為黃紙只是用來封嚴實,不讓冬天跑風用的。
撕掉黃紙,舅奶用力推了幾下,窗戶紋絲不動。仔細看後才發現,縫隙中竟然都被灌了蠟,而且還打了幾顆釘子進去。
要是就此打住,就不會有後面的事兒了,但舅奶偏是個要幹就一定得幹成的性子。她先是拿來錘子,用起釘那頭把幾顆釘子都拔了出來,然後又找來一柄很薄的銼刀,把縫隙間的封蠟都給剷出,最後一推,窗戶“吱呀”一聲,開啟了。
頓時,一股夾雜著黴味的涼風衝進屋內。窗戶外面,是長滿了青苔的磚牆,最深處黝黑黝黑的,什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