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世家鄔堡,把他們按照慄成等五個家族的待遇辦理。
天子之宴還未開席,潁川的司馬徽、胡昭、徐庶、石韜,陳留的蔡邕,以及其他願意前來鄴城的賢才都在路上,呂布便乘這個難得的空檔,繼續跟太僕丞田疇商議如何大興馬政的事宜。
西漢開國時,一直受到北部匈奴的威脅,從漢高祖到漢武帝一直都在大興馬政。
漢高祖時,丞相蕭何作漢律九章,創加廄律,制定了有關養馬的法律。漢文帝即位後,曾因養馬費糧,一度限制馬匹的發展,晁錯發現後,馬上建議“令民有車騎馬者,復卒三人”,鼓勵民間養馬。漢文帝接受他的建議,下令用免役的辦法促使民間養馬,史稱“馬復令”,民間養馬之風再興。漢景帝在秦邊郡牧馬苑的基礎上,“益造苑馬以廣用”,在邊地六郡設定了三十六個馬場,養了三十多萬匹戰馬。有這麼多戰馬,漢武帝才能大起騎兵,以騎兵破騎兵,在名將衛青、霍去病的統帥下,大破匈奴騎兵。
怎奈到了東漢末年,朝廷**,馬政荒廢,那些為朝廷養馬的邊地六郡多不在朝廷治下,呂布想要重整漢武帝昔日的雄風,就必須要重新撿起馬政,大興馬政。
呂布大興馬政,其實並不只是拿漢武帝做標杆,他還有一個更高的標杆,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在邊地多置監牧,屬太僕管理,監牧馬五千以上為上監,三千為中監,以下為下監,置牧監使,對各監牧每年還要進行考課。自唐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所養官馬達七十餘萬匹,置八坊四十八監,佔田地一千多頃,所以李唐初期才能夠將不可一世的突厥打得落花流水。
呂布大興馬政發展騎兵的動機,一是加快戰爭程序,早日統一大漢,進而一統歐亞大陸,最起碼是亞洲陸地部分,二就是要對抗和擊潰近些年騎在漢民族脖子上拉屎的那些遊牧民族。
呂布跟典農中郎將韓浩、太僕丞田疇兩人經過一番商議,決定把冀州境內所有不便於開墾或開墾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全部種上牧草,圈起來做牧場。
很顯然,這樣圈起來的牧場都是小牧場,每個牧場的佔地面積都不超過一千畝,放養的馬匹都在五百到二千頭之間。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除非呂布把河北統一了,有足夠強大的兵力,才能在雁門關內外逐步建立起能夠放牧一萬匹戰馬以上的大牧場,現在他只控制了冀州的部分地區,只能先搞小牧場。
如此一來,在冀州各地大概圈了一百座牧場,都在山腳、河邊等地,大概能夠放養十萬匹戰馬,實際上,到這一年年底,從各個渠道採購、俘獲的戰馬,只有三萬匹戰馬可供培育,包括現役的兩萬戰馬。…;
以這三萬戰馬為基礎,積極地進行擇優選育,這些馬匹每年的自然繁殖旅為百分之五十,成活率大概在百分之六十,每年馬群大約自然增加百分之三十,如此算來,一年後將會有四萬匹,五年後將有十萬匹。
而在此期間,呂布將勒索了董卓的五千匹戰馬,討伐冀州各地敵對的世家大約得到二萬多匹戰馬,討伐董卓大約得到了他三萬多匹戰馬,討伐公孫瓚大約得到三萬多匹戰馬,擊潰鮮卑等異族侵擾得到兩萬多匹戰馬,這些加起來有十三萬,算上這些戰馬的繁殖,估計會有二十萬。
如果算上戰爭消耗和自然死亡消耗掉三分之一的戰馬,五年後,呂布中央軍至少也有二十萬戰馬,因為騎兵比較難訓練,若是呂布訓練出十萬騎兵,那基本上能夠做到每個騎兵有兩匹戰馬,接連換乘,一夜奔襲至少能達到四五百里,這樣的機動力量可以掃蕩大多數勢力。
為了防止敵對勢力搶奪馬匹,這些牧場都靠近兵營,附近還有一個屯田鄔堡成掎角之勢互相照應。
至於那些牛、羊、犬一開始也養在牧場裡,也採用優生優育的選育法,爭取耕牛、奶牛、山羊、獵犬的品種越來越好。
呂布從韓浩的屯田兵團裡抽調一萬人,全部調撥給田疇,去牧場養馬兼養牛羊狗。
田疇從幽州招募一百多名養馬師,作為各個牧場的總牧師,來培訓那一萬人如何養馬。
即便如此,呂布還是覺得馬匹不夠使用,所以他以內閣輔臣的名義,向普天下發文,大興馬政,鼓勵各個世家大族或寒庶地主都可以在他們的田地邊緣種植牧草,既可以鞏固水土,又可以放牧牛馬。呂布向全天下收購馬匹,價格都在市價之上。
許多寒庶地主都擇山腳、河邊等荒地種植苜蓿等牧草,飼養幾十頭或幾百頭馬匹,能夠培育出戰馬賣給軍隊,獲利便會高於田租所得,如果能夠培育出好馬,獲利便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