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帳醯娜勸�⒍雜誒硐氳鬧粗�⒍雜謔瀾緄墓惴喝惹欏⒍雜詘�橛刖頻募で欏��廡┨崍凍隼吹�80年代精髓曾經讓90年代後期進人大學的我們神往不已。我們在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與《北大往事》的陪伴下,不斷地試圖在幻想中重溫那個年代……

畢業這一年,在我重新檢討大學生活時,開始隱隱地感覺到對80年代一廂情願的嚮往可能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它讓我混淆了激情與矯情、無知與單純、激情與褊狹之間的界線。緊接著,我在社會上不斷遭遇到的80年代畢業生的顧影自憐、濫情與狹隘,讓最初的隱隱之感逐漸鮮明起來。讓人愈來愈無法容忍的是,這些已近中年的人,不斷對當下環境進行著無休止的批判,他們不斷地透過回憶隱藏到歷史的空間之中,並不斷地憤怒與哭泣。

當我在閱讀米蘭·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遺囑》時,無意中捕捉到卡夫卡評價狄更斯的一句話“心靈的枯燥掩蓋在感情洋溢的風格背後”,我的感覺終於在瞬間變得清晰起來。昆德拉在引用了這句話之後繼續寫道:“對‘感情化的這種批評’所針對的不僅是狄更斯,而且也是廣泛指向浪漫主義,指向它的繼承者們……並且,它指向崇尚心靈的神聖教會……”

80年代是一個感情化的年代,校園裡與大街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抒情詩人。這也是那一代人最引以為傲的一點。他們在回憶中不斷地強調著,他們如何將生活浪漫化、激情化、詩歌化,他們在淚水與笑聲中歌唱。

但在重新檢點80年代的詩作時,我們發現了可怕的蒼白。除了極少數的精品外,濫情作品構成主流。在那個年代,詩歌被當成了一種通向名聲、愛情與自我憐憫的最直接手段。(在此,我無意否定青年人將詩歌視作抒發情感的行為,我所否定的只是,這些當年的青年在多年之後依舊沉溺於此的狀態。)

當然,我需要將時間推回至20年前的中國社會。那是人們情感極度荒蕪的年代,連《班主任》與《傷痕》這樣的蹩腳小說也可以走紅的年代。這樣的小說其實也為80年代的精神生活定下了某種基調——情感大於理智。如果我們看得再遠一點,這種情感型訴求也正是中國文化核心所在。中國文人的一切文化表現莫不在於對情、對景、對物的無原則抒情。而在50年代之後,抒情被推向了極致,並深深地刻入中國人思維的DNA之中。也就是說,在面對一種事物時,我們已經忘記了用理智來分析,而習慣性地用情感進行抒發。而80年代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延續,只不過青年們尋找到一件看起來更光鮮的武器——詩歌。於是,我們看到那麼多年輕的面孔在詩歌中吶喊、哭泣、精神失常……這些看起來驚天動地的行為背後的驅動因素是如此簡單——自憐與愛情,或者渴望成名。

儘管80年代並非只有詩歌,但80年代一切讓今天的人們無比懷念的情感都帶有一位業餘的情感詩人所必有的素質——抒情乃至煽情。就像我在文章最初提到的,80年代的標誌性符號讓今天的我們欷殻Р灰選2還蓯鍬藪笥印⒋藿。�蛘摺渡桔曛械鬧洩�酚搿逗娛洹罰�故切厙芭宕饜;盞穆�諉褡邐蠢吹那嗄瓴趴∶牽��歉�說撓∠蠖際羌で櫬笥誒硇浴K�嗆莧菀茲萌訟萑朐菔斃緣腦窩W刺��校�諂渲形頤峭�橇巳綰穩險嫻廝伎肌�

我並非在否定激情,我努力強調的是,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甚至是危險的。在如此不滿地對80年代完成片斷式敘述之後,我終於搞清楚自己到底要表達怎樣的觀點。我所堅持的是:作為具有成熟思考能力的人,我們必須對複雜的世界具有更全面的瞭解,我們必須努力讓我們眼前的事物清晰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富建設性的意見。而80年代所代表的氣質與這種願望有著清晰的裂痕,對於情感的過分強調往往會掩蓋事實的真相。在一種過度的抒情之中,世界變得更加模糊,區域性遮住了整體。

我並非否認情感的重要性。我想再次宣告的是,80年代與其一脈相傳的中國文人式情感與博大的情感之間的區別。前者是一種絕對的以個人喜好為中心的,它帶有強烈的褊狹色彩;而後者更多的是一種悲憫情懷,它覆蓋著更廣闊的範圍。

那麼,我用卡夫卡評價狄更斯的這句話來形容80年代是有其恰當之處了。而80年代青年在今天的表現又不斷做著驗證與補充。這是前所未有的號稱“懷舊”的一代人。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中,除了幾百年前的隻言片語外,他們對於現代西方世界缺乏基本的瞭解。而文人式的情懷,讓他們對於現代技術與商業規則心生厭惡。那麼,在這個全球化與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