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見董芳儀的帝姬直看雲兒,江采蘋旋即一笑,拿絹帕輕拭掉帝姬面上的淚痕:“且讓雲兒,在前引路。哭花了小臉,可不美了。”稚子的天性,這年歲最為單純,方才雲兒出手相救,帝姬便對雲兒有了好感。
臨晉公主挽上江采蘋的臂腕,不適時的衝董芳儀的帝姬扮了個鬼臉:“這般愛哭,往後裡不帶你玩了。”
“不得無禮。”皇甫淑儀蹙眉嗔聲臨晉,含笑握了握董芳儀的帝姬的小手,不無關懷道,“小手冰涼”說著,與江采蘋相視而笑,“江梅妃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且去梅閣小坐會兒,董芳儀意下如何?”
臨晉立馬拍手歡呼:“兒全無異議,兒與二十六娘,本即來江娘娘這兒討糕點解饞的!江娘娘,有無兒愛食的糕點?”
臨晉正搖著江采蘋臂腕撒嬌,不經意間忽見高力士帶著兩名小給使遠遠地朝這邊行來,不禁“咦”了聲:“那不是阿耶身邊的高給使?”
江采蘋與皇甫淑儀、董芳儀不約而同看去,只見高力士正踏雪趨步繞過路來:“老奴見過江梅妃。”躬身拱著手,繼而禮向皇甫淑儀、董芳儀,“見過董芳儀、皇甫淑儀。”
江采蘋抬了抬袖襟,緩聲詢道:“這時辰,阿翁怎過來了?”
呵口熱氣,高力士滿堆著笑意作答道:“老奴是特來傳陛下口諭。”
見站於高力士身後的兩名小給使中,其中有一人雙手恭擎著一道聖旨,顯是李隆基親筆書寫的敕令,江采蘋與皇甫淑儀、董芳儀面面相看一眼,便作備肅拜接旨,但聞高力士緊聲抬手道:“江梅妃大可不必叩接聖諭,老奴簡言交代過後尚需即刻趕去太常寺傳旨。不日即為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陛下決意親祀南郊,前往圓丘祀天,特命老奴及早告與江梅妃,曉諭六宮,齋戒七日。”
正文 第272章 協理之權
祭天起源於上古,自古乃最為隆重、莊嚴的祭祀。
早在周代,正祭即定於每年冬節之日,有“圜丘祀天”、“方丘祭地”一說,寓意天圓地方。延至大唐,祀昊天上帝更成為第一大祀,開元十一年十一月長至節時,李隆基曾親祀過南郊一次,那是其即位之後頭回親往圓丘祀天,當時的禮儀使是宰相張說,而張說也是唐朝宰相中唯一一個既擔任過祀天又擔任過封禪泰山之人。
高力士傳過聖諭,未多停留,便趕去太常寺下敕令。凡屬國之祭祀、喪事、遷都、征伐等事宜,一貫由太常寺掌管,事先經由太廟占卜,稱之為“太卜”,今下要祭天,自也少不得太常寺、太廟署從中佈置。
事有輕重緩急之分,皇甫淑儀、董芳儀見狀,便未隨江采蘋入閣小坐,以免耽延正事。時下江采蘋鳳印在手,打理後。宮中事,李隆基既有聖諭在先,著,江采蘋曉諭六宮,此事自是刻不容緩。江采蘋於是讓雲兒、月兒回閣包了幾樣糕點,拿與臨晉公主、董芳儀的帝姬帶回淑儀宮、芳儀宮吃,幾個人在梅亭少坐片刻,皇甫淑儀、董芳儀便各自帶了公主請辭。
且待送走皇甫淑儀、董芳儀及二位公主,趁著天色尚亮,江采蘋遂差喚過雲兒、彩兒二人,交代了幾句,遣兩人去賢儀宮、毓秀宮等宮苑一一告知武賢儀、常才人、杜美人、鄭才人、高才人、閻才人等妃嬪冬至祀天一事。因是大祀,禮教上,祀天前七天。皇帝和參加祭祀大典的官員須齋戒,唐時,齋戒分為散齋四日、致齋三日,散齋時。文武百官可如常上下朝。但諸如葷喪、酒樂、穢惡之事,概不允沾,及至致齋時,除卻與祀天有關之事,其它百事皆須暫停。前朝、後。宮本為一體。是以這期間更理當恪勤盡躬。以彰教化之風。
頭三日,李隆基便已獨宿南燻殿,未召幸任何人,時氣日愈嚴寒下來。三宮六院中的炭盆早已又換了撥新,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各司其事,門闔、帳燭等一應供給及時,不敢懶怠半分。內府局則將此番祀天所需的財帛明細清算,呈上過目批核,一切備妥,只待出行。
江采蘋日日沐浴薰衣,殿中燃著檀香,都說檀香可凝神靜氣,日夜點在香爐之中,確實使人心平氣和不少。致齋頭日,李隆基退朝之後,便命太尉帶參與祀天的百官至尚書省宣敕,以待三日後出城:
“十一月二十日,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各揚其職。不供國事,國有常刑”
一時間宣詞震天,直擊皇宮上空,不多時便雲開霧散,一連三日晴空日曜,之前的隱晦盡清光,一派祥兆沖天。
致齋次日,尚服局的司衣送來一套褘衣,衣上繡有五彩雞形圖樣,及蔽膝、大帶、白玉雙佩、玄組、雙大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