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的地步,思想交融也是必然的。說不定在他有生之年,治下就有若干心懷共和思想的黨派崛起,要責問他這領著古老傳承的君王,統是不是適合未來的華夏。
現在是要虛君的三賢黨,未來民智廣開,必然還有一問責君權的思潮,他不能給自己先埋下一枚不知道什麼時候引爆的定時炸彈。所以自己矮君,再以民約接天命,這跟為日後思潮變動,對君權的再度審視留下了介面。
眼見到了最關鍵處,李肆正要說出那句臺詞,民人們卻沸騰了。
“天王,登基!登基!登基!”
呼喊擴散開,很快聚成比前兩次呼喊還熱烈的浪潮。
直到李肆伸展雙臂,下方兵士們齊聲喊著肅靜,這浪潮才漸漸平息下來。
“我李肆…,以民約承天命,就此帝位!”
樂聲再度高響,混著眾人的歡呼,十數萬都恍若置身雲間,感覺份外不真冇實。
梁載探此時才出透一口氣,終於將一句“不合禮!”叫了出來,可在這歡呼的狂瀾中,哪還有人聽到。
還是有人聽到了,和他同病相憐的孔尚任一聲長嘆:“當年漢高祖接天命,雖有諸侯勸進,可說辭卻是‘若便於天下之民,當得行之”這難道不是漢高祖與天下人相約麼?如今這李天王,不過是將此約細細道來,以此承天命,更合聖賢之義啊。”
梁載深默然了,他還能說什麼,原本想著是立明,結果明沒了,然後李肆當場祭華夏曆代君王,再與萬民相約,接下朱明還回去的天命,這一番首尾,即便是他這腐儒,也難挑剔大節。
此刻李肆已經下臺,歡呼還在持續,再上臺時,歡呼聲更為熱烈,李肆已不再是一身素白,而是玄色龍袍,放簾冕冠,在圈丘上伸展雙臂,龍袍上卻是雙身絞纏之龍,而非以前的五爪龍。
既然李肆變了這華夏之君的定位,這些儀制,自然也不必再一板一眼照著原本的來了。每朝新君,本就在這儀制上有自己的添改,這時禮科那幫腐儒也再無心力喊什麼不合禮了。
李肆展臂,龍袍大袖揮灑,儀衛再度高喊:“拜!”
歡呼中止,諸臣、眾民紛紛拜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著這一聲落定,李天王成為歷史,李肆登基,就此成為皇帝,一位迴歸了上古三代聖王定位的皇帝。
“朕……”。
李肆揚臂,示意眾人平身,十數萬人,黑壓壓遮蔽視野的跪拜,原本他還沒覺得什麼,以前在戰場上見的人比這還多。可現在一聲更改後的自稱,卻讓他感覺到了明顯的不同。
雖說不再是君父,可君王之尊,卻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消解掉的啊。
李肆這般感慨著,如此自稱,還真是難以適應。
他朗聲道:“朕與天下人之約,非隨意口舌,此約將供奉於此,上天看著朕在踐約,爾等萬民也能以此比照,看朕是不是在踐約,天命即是人心上天能授得朕天命,也能收回這天命,就如爾等萬民之心。”。”
他捧起一幅文卷,再道:“此約,名為《皇英君憲》乃我皇英不移之祖幣”非獨朕遵行朕之子孫,也必得奉行不悖,否則,…。天譴之,民棄之,天命當絕於皇英!”
即便是梁載深這樣的腐儒看向李肆的目光也生起一股面君的凜然,孔尚任也再度長嘆一聲,心說以約接下天命,如此帝王統還真是史無前例的穩固,更直追三代之聖。李肆那番約定,當然只是粉飾,但只要行得一些善政,治下能穩,這帝王就如鐵鑄一般,不管是懷念朱明之輩,還是心向滿清之人,都難以撼動。
黃綾包裹的文卷置放在無字的上天主位下,“始平之章”再度奏響現在是李肆以大英皇帝的身份,再一次祭天。
就在這一天也就是大明永曆七十一年,滿清康熙五十六年,十月初十,李肆登基國號依舊為英。
李肆稱帝,一番準備很早就開始進行了包括找前明十六位親王。只是孔尚任一來,讓李肆不得不重新思考帝王統問題,以至於《皇英君憲》的推出,比計劃中的提拼了許多。原本李肆是想稱帝之後,梳理好了自己的君權結構,再水到渠成地推出這份《皇英君憲》,以此確立自己的帝王統,重新定位君權。而現在為了安撫自身人心,不得不提前以此大憲來立約,拿下天命,獲得君王統。
讓李肆意外的是,這份君憲不僅確立了自己的君王統,還拉攏了三賢黨等新儒,甚至一些舊儒也心思安定,在後續的朝政籌備嶽作裡沒有添什麼亂。作了一番瞭解後,李肆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