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發下兩道聖諭,一道是催張鵬翮、赫壽火速將勘查結果報上來,一道是密令安徽巡撫暗中查訪陳天立的死因。
張鵬翮這位素以精幹著稱的官員也睡不著覺了,他與赫壽再三商議,擬就了一道奏摺,大意是:“噶禮參劾張伯行指使證人,誣陷大臣及私刻書籍誹謗朝政都查無實據,張伯行參劾噶禮受賄出賣舉人功名之事也屬虛妄。但張伯行心性多疑,無端參劾總督,造成督撫互劾,江南大譁,照律應予革職。”
張伯行知道科場案如此了結,頓時心如火焚,於是他又寫了一道奏疏指出:“科場舞弊,名聲狼藉,大江南北,眾目交注。噶禮仗勢受賄賣官,民憤極大,若不按律嚴懲,江南民心何託?今後秋闈信譽何在?江南吏治本已荒疏,封疆大吏舞弊居然逍遙法外,國家法度豈不是一紙空文?臣身為撫院,不敢不竭忠以盡言,萬歲要三思三思再三思。”奏章寫罷,張伯行已老淚縱橫,他用顫抖的手將奏摺封嚴,命有司官員以八百里加急馳送京都。
康熙幾乎同時接到了四道有關科場案的奏摺,第一道是張鵬翮、赫壽的結案折,請將張伯行革職。第二道是安徽巡撫梁世勳,回覆調查證人陳天立死因的結果,折中說江南刑獄官員,上自臬司,下至州縣提點刑獄,幾乎都是噶禮的親信,訊息封閉甚緊,難以確定究系自殺還是滅口。第三道是蘇州織造李煦的密札,報說張鵬翮二人在拜本後已經起身往福建,但揚州民心未定,紛紛議論賣舉人的情弊不曾全然明白。第四道就是張伯行措辭激烈的本章。
四道奏章一對,涇渭已然分明。案情其實並不複雜,卻發展到現在這種局面!康熙見到此種情景,心中頓時燃起了一股怒火,他用力壓制自己,定下心來思索再三,決定將張鵬翮的奏摺留中,另外再派戶部尚書穆和倫、工部尚書張廷樞為欽差,重新審理此案。
但是,新任欽差穆和倫與張廷樞,到揚州後什麼也沒幹,就一頭扎進了案卷堆中。這兩個人都是老於事故,八面玲瓏的京官,當接到皇上的委派令時,就暗暗叫苦,知道攤上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差事。他們很清楚,這件案子怎麼斷都會惹來麻煩。如果認真察理實情,不但要得罪督撫,還要得罪兩位前任欽差。如果草草了結此案,江南民怨不能平息,皇帝也不會答應。商量來商量去,覺得只有在案卷上下工夫,想法補上原卷的破綻,然後再擺出一副雷厲風行的樣子,公開審訊一批人犯,才能維持住原判,實際上也就是保住了前任欽差的面子。
想好對策,新任欽差穆和倫與張廷樞就開始實施。行轅衙門前一連熱鬧了十天,一批批人犯,被分別審訊,每天都有審訊告白貼出,欽差審案可謂明察秋毫,執法如山。審案結果,主考左必藩縱容舞弊,被革職查辦,副主考趙晉、閱卷官王曰俞、方名受賄出賣功名被判斬立決,程光奎、吳泌、席�壬�被唄蚩脊伲��」γ��直鵡飩駛蚣顯稹W芏礁晾裼胛璞裝肝薰兀��罄聿渙κ艿角性穡�哺д挪�形拗猩�形苒萊�⒅爻跡�願鎦按Ψ幀�
穆和倫、張廷樞這一步棋確實走得好!
嚴懲了主考官和吳泌等,為江南士子出了一口氣,自然平息了一些人心中的憤慨,對噶禮進行切責又堵住了一些人的嘴,這樣張伯行革職的處分就不會有更多人反對了。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張伯行,死也不肯接受這個裁決,又給皇上寫了一道奏疏,就是這道奏疏,竟徹底推翻了四位臺閣重臣的原議!
康熙自派出穆和倫、張廷樞後,就密切地注視著江南的動態。偏偏這時自己安插在南京的重要耳目曹寅病故了,所以只好密旨李煦三五天彙報一次訊息,李煦遵旨,時時通報。穆和倫的結案折還沒送到,李煦已將審理結果報告了。康熙對這個結果仍不滿意,不久又接到了張伯行的最後一道奏摺,折中言道:“科場舞弊只懲從犯,不懲首惡,難撫江南人心。朝廷王法不治封疆大吏,此風若長,大清朝刑律將名存實亡。伯行革職事小,朝廷安危事大,不得不進最後一言,科場弊端必須究查,噶禮受賄必須嚴懲,望萬歲再派賢臣維護紀綱。”
讀著張伯行的奏摺,康熙心裡不斷揣摸,張伯行敢於否定四位欽差大臣的結論,膽子也實在太大了,沒有充分的根據,諒他不敢這樣。五十年來,自己處理的政事瀚如煙海,但像張伯行這樣敢於直言進諫、強項不阿的人還是第一次見到,莫非其中真有隱情?莫非四位臺閣重臣竟真有徇私的劣跡?康熙想來想去,實在找不出理由來為欽差的結論撐腰。看來這個案子還是沒搞明白,張伯行要求再派賢臣,我還能派誰去呢?
第二天早朝,康熙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