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門親戚就放在最後面了。
上泗走親戚的習俗也特別有意思。
你帶到親戚家去的禮品,他們不能全都留下,最多留下三分之二,超過這個量,就會遭人恥笑。其實三分之二也會遭人嘲笑的,標準的做法是留一半,壓回去一半。這樣才顯得你會做人。
所以走親戚帶禮物,要帶雙數,這樣方便人家留一半。
禮物的標配裡還包括一塊兒肉,被稱為“禮條”,這是肯定會留下的。
別看過完年你需要走的親戚恨不得有十幾家,但其實你只需要準備一到兩份禮品就行了。
禮品最大的作用,就是週轉。你買的禮物送到了親戚A家裡,親戚A家的禮品送到了親戚b家裡,親戚b的禮品送到了親戚c家裡,親戚c的禮品又回到了你家。
有人曾經給自己家的禮品做過記號,發現它在外面流浪了10天之後又回來了!
還有人開玩笑說:“走親戚的最終結果,就是把新鮮的肉走到臭,然後把這塊臭肉吃下去。”
這話有點誇張,春節過後天氣是很冷的,肉可能是不新鮮了,但還不至於臭。
但要是趕上哪年天氣不夠冷,那確實是會臭的。
上泗的這些親戚關係,要說“禮輕情意重”吧,你送的禮要是差一點,就會被人說道一整年。直到你明年送對了,才能一雪前恥。
要說大家看重禮物吧,還真不是,家裡條件差點的客人,大家都會盡可能少留東西,有時候也就留個四分之一。一點不留也不行,會讓人覺得你看不起他。
所以,大家可能更看重的是“禮”,而不是“物”吧。哪怕打腫臉充胖子,過年的這個“禮”也必須準備到位了。
寶珠家只有3門親戚要走,一是姥姥家,二是姑奶奶家,三是方立夏家。前面兩家需要全家出動,立夏姐家只要寶珠去就可以了。
平時走親戚都可以隨意,但是拜年就只能是晚輩給長輩拜。沒有長輩去看望晚輩的道理。
方老頭雖然不怎麼樣,但是他有個好姐姐。大姑奶奶名叫方修玉,性格開朗直白,人也孝順。她嫁的比較遠,都不在一個公社了。走路去她家,得快倆小時。
方修玉不是伏地魔,但她盡了最大努力幫助方學武兄弟倆,尤其是在方奶奶去世以後。在最艱苦的年代,她省下半袋地瓜幹,自己親自揹著給兄弟倆送來。
大姑爺爺機緣巧合到了煤礦工作,成了一名礦工,職業便利,有時候能弄到點品質很差的碎煤,她也會讓自己的兒子給送來一點兒。
方學武兄弟倆感念大姑的幫助,每年去看兩三回,送禮送的心甘情願。
寶珠家的親戚初四就走完了。接下來就是真正的悠閒時光。
傅彥慫恿方立秋兄弟倆:“你倆雖然是初中畢業,但也放下書本好幾年了,我就更別提了,是自學的。究竟學到什麼程度也不清楚,要不,咱們讓寶珠給弄個學習計劃吧,正好她現在還沒開始上班,有空閒。”
方立冬拍著胸脯應下了這件事:“我去跟寶珠說。”
就這樣,寶珠直接開小班授課了。
先給他們把初中的知識查缺補漏,夯實基礎之後,再開始學高中的內容。
授課地點就在方大伯家裡。
對於孩子們愛學習這事兒,家長們都是樂見其成的。立秋和立冬當年沒能上高中,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成績平平,確實沒考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家裡條件不太好,沒法兒讓他們去復讀了。
現在孩子們願意繼續努力,那當然得支援啊。哪怕學了也看不到實際的好處,但是學到的知識終歸是自己的,跑不了。
這個小班的授課時間是靈活機動的,因為沒過幾天,生產隊就開始上工了,過了正月十五,寶珠也要到公社去上班,就只有週六和週日能抽時間給大家補習一下。
好在時間還有很多,也不用太著急。
燒香臺。這個是現在的款式。以前都是自己拿石頭壘起來的。
禮條。70年代應該沒有這麼大。
之前說過的高粱苗掃帚。前面的叫掃帚,後面的叫笤帚或刷帚。沾漿糊也用後面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