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之前將袁世凱趕下臺去。
徐世昌許是耐不住晚清遺留的寂寞,不願就此沉淪,終老林下了。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務總理之顯赫,其誘惑力可謂大矣。何況他也自謂一旦任職,“英雄”即有用武之地,只要施展才能,為國謀利,博取賢名,不也抵得過“不忠”之謗?不過他終究眼光還是十分毒辣,未嘗看不清楚現在的局勢不利北京,所以這段他觀望的時間,也是盛宣懷拉攏他的最佳時間。
“友梅之意我已知曉,只是耐不住慰亭幾番盛情。何況當前局勢未明,我卻不急回覆與他!”
徐世光見他不想多言,又想起了盛宣懷的許諾,只好醞釀臺詞繼續勸說,“兄長萬萬不可答應,那李易之之兵已經半步邁入直隸,袁氏縱使調兵遣將,當初掌握山西、河南尚不能守,如今只靠山東、直隸便能守住?我知兄長素來有大志,只是若北京仍被袁氏掌握,恐大兄出山亦要遭遇禍連,到時再想翻身便萬般困難了!”
徐世光形容的不錯,現在的袁世凱。確實是四面楚歌,空前孤立。
河南、山西戰場上護**的快速推進,五六個主力師在護**的飛機、戰車衝擊之下不僅損失慘重,也幾乎將兩省拱手讓給了李漢。北軍的大敗不僅使北京外強中乾的真實實力被曝光,也使這支軍隊的最高統帥袁世凱威風掃地。面對四面楚歌的危急局面,如果不能儘快結束戰爭,令護**停止推進速度,恐怕要不了一個月護**便將推進到京城,他袁世凱便要被出北京城了。
袁世凱的失敗不僅表現在軍事上,政治上也是一樣。京漢鐵路實現河南淪陷已成定局的訊息傳出之後,各方反應逐漸明朗。在國外,英國、日本雖然繼續支援袁世凱繼續主宰北京中樞權力。但洋人兩國分別因為歐洲緊張的局勢跟日本國內的倒閣之戰而騰不出手給予北洋實際的支援。尤其兩國銀行團擔心北京無力償還貸款,拒絕了繼續向袁世凱提供貸款,致使袁世凱籌備軍餉十分困難。而德國、美國已透過報紙表達了它們對於中國動盪局勢的不安,而且借記者和評論家的口,將造成這種動盪局面的罪魁禍首直指袁世凱。兩國國內皇室跟總統分別親自接見了李漢派出的遊說使團,李漢欲在兩國兜售的價值數億美元的鐵路公債有望在最近獲得批准。顯然,在對華立場上,列強的分歧進一步擴大,如果說過去列強只有一個北洋集團可以選擇的話,那麼現在,他們又有了一個新的“代理人”人選,那就是能夠為列強創造更多經濟利益的李漢集團。顯然比起只能拿資源來換貸款的袁世凱,需要跟洋人採購大量機械、軍火、貸款的李漢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一點列強各國明顯已經從眼紅的德國身上得到了證實。也因此,包括袁世凱曾經的鐵桿盟國英國都為此產生了動搖,若不是英國新公使巴爾特至今尚未走出朱爾典的陰影,恐怕新公使巴爾特已經開始考慮全面放棄袁世凱,投入同德國爭奪對李漢影響力的行列之中了!
在國內,袁世凱的敵人也因為護**在軍事上的重大勝利而歡欣鼓舞。一直以來,李漢都只表現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卻在政壇上從未謀求‘上位’,表現最明顯的便是當初他掌握的共和黨並未選擇爭奪國會大選,去年國民黨拉攏他一起加入討袁,大好的局勢他也放棄了同軍事實力更弱的國民黨合作。政治上表現的‘遲鈍’跟不作為,令軍事力量雖然強大的他在引起普遍擔心又一位軍事強人崛起的聲音中,依舊默不作聲回應調解之聲,悶頭出兵一路強攻,大有全殲北洋集團的氣勢。
作為袁世凱曾經的政治盟友,一些人見風使舵,準備與袁世凱劃清界線,甚至打算搶班奪權,這群人裡的代表人物就是盛宣懷。他們正在密謀進行一次“內部鬥爭”用“和平手段”將袁世凱趕下臺去。最讓袁世凱感到憂慮的是,南方三強在李漢的軍事威脅下雖有用兵之心卻無用兵之實,隨後更是在李漢宣佈擴兵三十個師以及國民黨在福建趁機策動將領反李,召開了規模浩大的驅李運動之後,廣東也陸續有幾部在國民黨的慫恿下宣佈討伐龍濟光。面對這種不利局勢,擔心一旦同李漢開戰給國民黨留下可趁之機的唐、陸、龍三人更加舉棋不定,任由袁世凱籌碼開得越來越高,反而更加束手束足,不敢輕舉妄動!
3月31日新疆督軍楊增新在李漢的威迫下已先後拍發通電,宣佈“起義”加入護**陣線,武裝反袁。雖說目前地方僅有此一省如此,但也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它代表著地方各實力派已經開始對袁世凱的實力產生了懷疑。
國外與國內的政治困境加在一起,使袁世凱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短短几天工夫,竟如衰老了十幾歲一